第一章
序号 | 内容 | 译文 |
---|---|---|
1 | 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 | 天高高在上,地低低在下,天地间乾坤(阴阳两个对立面)的位置就确定了。 |
2 | 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。 | 高低的位置一经排列,贵贱的等级就形成了。 |
3 | 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。 | 动和静有一定的规律,刚和柔也就区别开了。 |
4 | 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 | 事物按类别聚集,万物按种类区分,吉凶祸福也就由此产生了。 |
5 | 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 | 在天上形成日月星辰等天体形象,在地上形成山川草木等形状,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就显现出来了。 |
6 | 是故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。 | 因此,刚和柔相互摩擦,八卦相互激荡。 |
7 | 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。 | 用雷霆来鼓舞它,用风雨来滋润它。 |
8 | 日月运行,一寒一暑。 | 日月交替运行,形成了一寒一暑的季节变化。 |
9 | 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 | 乾卦代表天道,生成男性;坤卦代表地道,生成女性。 |
10 | 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 | 乾卦主宰万物的起始,坤卦则完成万物的生成。 |
11 | 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 | 乾卦通过简明而容易被人理解,坤卦则以简约而具有能力。 |
12 | 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。 | 容易理解的事物就容易被人知道,简约的事物就容易被人遵从。 |
13 | 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。 | 容易被人理解就能得到人们的亲近,容易被人遵从就能取得成功。 |
14 | 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。 | 得到人们的亲近就能长久存在,取得成功就能发展壮大。 |
15 | 可久则贤人之德,可大则贤人之业。 | 能够长久存在是贤人的德行,能够发展壮大是贤人的事业。 |
16 |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。 | 通过简明易懂的道理,就能掌握天下的真理。 |
17 | 天下之理得,而成位乎其中矣。 | 掌握了天下的真理,就能在天地间确立自己的位置。 |
第二章
序号 | 内容 | 译文 |
---|---|---|
1 | 圣人设卦观象,系辞焉而明吉凶,刚柔相推而生变化。 | 圣人通过设立卦象来观察天地万物的现象,并在卦象下面附上卦辞,以此来阐明吉凶的道理,刚与柔相互作用、相互推动,从而产生种种变化。 |
2 | 是故吉凶者,失得之象也; | 因此,吉凶是得失的象征。 |
3 | 悔吝者,忧虞之象也; | 悔吝则是忧虑、担忧的象征。 |
4 | 变化者,进退之象也; | 变化则是前进或后退的象征。 |
5 | 刚柔者,昼夜之象也; | 刚柔则像昼夜一样交替出现,代表阴阳的消长变化。 |
6 | 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。 | 六爻的变动,包含了天地人三才的道理。 |
7 |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,易之序也; | 因此,君子所安居而心安的,是易理的次序和规律。 |
8 | 所乐而玩者,爻之辞也。 | 君子所喜爱并深入研究的,是卦爻的辞句。 |
9 |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,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, | 所以,君子在日常生活中,会观察卦象并玩味卦辞;在行动时,会观察卦爻的变化并玩味占卦的结果。 |
10 | 是以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 | 因此,他能够得到上天的保佑,吉祥而无所不利。 |
第三章
序号 | 内容 | 译文 |
---|---|---|
1 | 彖者,言乎象者也。 | 彖辞,是用来解说卦象的。 |
2 | 爻者,言乎变者也。 | 爻辞,是用来说明爻变的。 |
3 | 吉凶者,言乎其失得也。 | 吉凶,是用来说明事情的成功或失败的。 |
4 | 悔吝者,言乎其小疵也。 | 悔吝,是用来指出小过失或遗憾的。 |
5 | 无咎者,善补过也。 | 无咎,意味着能够善于弥补过错,避免灾祸。 |
6 |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,齐小大者存乎卦,辨吉凶者存乎辞,忧悔吝者存乎介,震无咎者存乎悔。 | 因此,区分贵贱的依据在于卦爻的位置,衡量事物大小的标准在于卦象,判断吉凶的依据在于卦辞,担忧悔吝的原因在于细微的差别,而能够警醒并避免灾祸的关键在于及时悔改。 |
7 | 是故卦有大小,辞有险易。 | 因此,卦象有大小之分,卦辞有艰险和平易之别。 |
8 | 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 | 卦辞,各自指向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和指向。这句话意味着每个卦辞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指向,通过解读卦辞,可以了解卦象所代表的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结果。 |
第四章
序号 | 内容 | 译文 |
---|---|---|
1 | 易与天地准,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。 | 《周易》的道理与天地自然的规律相契合,因此它能够全面阐述天地之间的法则。 |
2 | 仰以观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。 | 抬头观察天文现象,低头考察地理情况,因此能够了解事物隐显变化的道理。 |
3 | 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 | 追溯事物的起源,推究事物的终结,因此能够明白生死变化的规律。 |
4 | 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。 | 精气凝聚形成万物,游魂变化产生种种现象,因此能够了解鬼神(指超自然力量或精神现象)的存在和变化情形。 |
5 | 与天地相似,故不违; | 因为《周易》的道理与天地自然相似,所以不会违背自然规律。 |
6 | 知周乎万物,而道济天下,故不过; | 它的智慧涵盖了万物,其道理能够普济天下,因此不会有过失或偏差。 |
7 | 旁行而不流,乐天知命,故不忧; | 它虽然广泛涉及各种领域,但始终不离正道,顺应天命而乐在其中,因此不会感到忧虑。 |
8 | 安土敦乎仁,故能爱。 | 它教导人们安于本土,厚待仁德,因此能够培养出广博的爱心。 |
9 |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,通乎昼夜之道而知,故神无方而易无体。 | 《周易》能够概括天地间的变化而不超越其范围,能够巧妙地成就万物而不遗漏任何细节,通晓昼夜交替的道理而达到智慧的最高境界。因此,神的妙用没有固定的方向,而《周易》的道理也没有固定的形态。这句话强调了《周易》的灵活性和普适性,它能够适应各种情况,指导人们认识世界、把握命运。 |
第五章
序号 | 内容 | 译文 |
---|---|---|
1 | 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 | 阴阳的交替变化就是宇宙间不变的道理(或规律),继承这种道理并将其发扬光大的就是善,而完成这种道理并使其形成个性的就是人的天性。 |
2 | 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。 | 有仁德的人看到这种道理会认为是仁,有智慧的人看到这种道理会认为是智。 |
3 | 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 | 老百姓每天都在使用阴阳之道(或指生活中的道理),但却不知道这就是道,所以真正懂得并践行君子之道的人就很少了。 |
4 | 显诸仁,藏诸用,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,盛德大业至矣哉。 | 它(指道)在仁德方面显现出来,但在实际应用中又深藏不露,它鼓舞着万物生长,但又不像圣人那样忧虑重重。这就是最高尚的品德和最伟大的功业啊! |
5 | 富有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。 | 拥有万物就是伟大的功业,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就是高尚的品德。 |
6 | 生生之谓易,成象之谓乾,效法之谓坤,极数知来之谓占,通变之谓事,阴阳不测之谓神。 | 生生不息就是《易》所阐述的,形成具体形象的是乾卦的功能,效法坤卦来顺应自然规律的是坤卦的功能,穷尽天地间的数理来预知未来的是占卜,通达变化的是处理事务的智慧,阴阳变化难以捉摸的就是神妙的境界。 |
第六章
序号 | 内容 | 译文 |
---|---|---|
1 | 夫易,广矣大矣! | 《周易》的道理真是广大无边啊! |
2 | 以言乎远则不御,以言乎迩则静而正,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。 | 说到遥远的地方,它不受任何限制;说到近处,它又显得平静而端正;说到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,它都包含无遗。 |
3 | 夫乾,其静也专,其动也直,是以大生焉。 | 乾卦(代表天、阳)在静止时专一不二,在运动时直截了当,因此能够产生伟大的力量。 |
4 | 夫坤,其静也翕,其动也辟,是以广生焉。 | 坤卦(代表地、阴)在静止时收敛聚合,在运动时展开铺陈,因此能够产生广泛的生命。 |
5 | 广大配天地,变通配四时,阴阳之义配日月,易简之善配至德。 | 《周易》的广大无边可以与天地相匹配,它的变通灵活可以与四季的更迭相呼应,阴阳的道理可以与日月的运行相契合,而它简单易行的优点则与最高的德行相配。这句话强调了《周易》的博大精深和普遍适用性。 |
第七章
序号 | 内容 | 译文 |
---|---|---|
1 | 子曰:“易,其至矣乎!” | 孔子说:“《周易》的道理,真是达到了极致啊!” |
2 | 夫易,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。 | 《周易》,是圣人用来提高德行、拓展事业的工具。 |
3 | 知崇礼卑。 | 智慧要追求高远,礼仪要保持谦卑。 |
4 | 崇,效天;卑,法地。 | 追求高远,是效仿天的精神;保持谦卑,是遵循地的法则。 |
5 | 天地设位,而易行乎其中矣! | 天地设定了它们的位置,而《周易》的道理就在其中运行! |
6 | 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。 | 保持并发展自己的本性,不断追求道义,这就是通往道义之门的关键。这句话强调了通过《周易》的道理来培养自己的德行、智慧,以及追求道义的重要性。通过效仿天地之道,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,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。 |
第八章
序号 | 内容 | 译文 |
---|---|---|
1 |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 | 圣人通过观察天下的复杂事物,模拟它们的形态,描绘出适合它们的象征,因此称之为“象”。 |
2 |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典礼,系辞焉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爻。 | 圣人通过观察天下的动态变化,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规律,以制定合适的礼仪制度,并附上卦辞来判断吉凶,因此称之为“爻”。 |
3 |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,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。 | 讲述天下最复杂的事物时不会让人心生厌恶,讲述天下最动荡的变化时也不会让人感到混乱。 |
4 | 拟之而后言,议之而后动,拟议以成其变化。 | 先模拟、思考后再发表言论,先讨论、商议后再采取行动,通过模拟和商议来促成事物的变化。 |
5 | “鸣鹤在阴,其子和之。我有好爵,吾与尔靡之。” | “鹤在树荫下鸣叫,它的孩子会应和。我有好酒,我愿与你共享。” |
6 | 子曰:"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善,则千里之外应之,况其迩者乎? | 孔子说:“君子在家里说出好的话,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响应他,何况是近处的人呢?” |
7 | 居其室,出其言不善,则千里之外违之,况其迩者乎? | 君子在家里说出不好的话,千里之外的人都会违背他,何况是近处的人呢? |
8 | 言出乎身,加乎民;行发乎迩,见乎远。 | 言语从自己口中说出,会影响到民众;行为从近处开始,其影响会远播。 |
9 | 言行,君子之枢机。枢机之发,荣辱之主也。 | 言行是君子的关键所在。言行一旦发出,就决定了君子的荣辱。 |
10 | 言行,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,可不慎乎!" | 言行是君子用来感动天地的工具,怎能不慎重呢! |
11 | 「同人:先号啕而后笑。」 | “同人卦:先是大哭,然后欢笑。” |
12 | 子曰:"君子之道,或出或处,或默或语。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" | 孔子说:“君子的处世之道,有时出仕,有时隐居,有时沉默,有时言谈。两个人心意相通,就像锋利的刀能斩断金属。心意相通的话语,其芬芳就像兰花一样。” |
13 | 「初六,藉用白茅,无咎。」 | “初六爻:用白茅垫着,没有灾祸。” |
14 | 子曰:"苟错诸地而可矣,藉之用茅,何咎之有?慎之至也。夫茅之为物薄,而用可重也。慎斯术也以往,其无所失矣。" | 孔子说:“如果把东西放在地上就可以了,但还要用白茅来垫着,这怎么会有灾祸呢?这是极度谨慎的表现。白茅虽然是很轻薄的物品,但它的用处却很重要。如果做事都能像这样谨慎,就不会有什么过失了。” |
15 | 「劳谦,君子有终,吉。」 | “勤劳而谦虚,君子会有好的结果,吉祥。” |
16 | “子曰:劳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。语以其功下人者也。德言盛,礼言恭。谦也者,致恭以存其位者也。” | 孔子说:“勤劳而不自夸,有功绩而不自以为有德,这是敦厚的极致。这是说以他的功劳来使别人谦卑。德是内在的充实,礼是外在的恭敬。谦虚就是做到极致的恭敬,以此来保持自己的地位。” |
17 | 「亢龙有悔。」 | “高飞的龙会后悔。” |
18 | “子曰:贵而无位,高而无民,贤人在下位而无辅,是以动而有悔也。” | 孔子说:“地位尊贵却没有相应的职位,地位崇高却没有民众的支持,贤人处于下位而没有辅佐的人,因此行动起来就会有后悔。” |
19 | 「不出户庭,无咎。」 | “不出门户庭院,就没有灾祸。” |
20 | 子曰:"乱之所生也,则言语以为阶。君不密则失臣,臣不密则失身,几事不密则害成。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" | 孔子说:“祸乱的产生,往往是由于言语不慎而引发的。君主说话不谨慎就会失去臣子的信任,臣子说话不谨慎就会危及自身,机密的事情不谨慎就会酿成灾祸。因此君子说话要谨慎,不轻易泄露机密。” |
21 | 子曰:“作《易》者,其知盗乎?” | 孔子说:“创作《周易》的人,难道他了解盗贼的心理吗?” |
22 | 易曰:负且乘,致寇至。 | 《周易》说:“背着东西又坐车,就会招来强盗。” |
23 | 负也者,小人之事也。乘也者,君子之器也。 | 背负重物是小人的事情,坐车是君子的代步工具。 |
24 |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,盗思夺之矣。上慢下暴,盗思伐之矣。 | 小人如果乘坐君子的车,强盗就会想要抢夺。君主对上傲慢、对下残暴,强盗就会想要攻打他。 |
25 | 慢藏诲盗,冶容诲淫。 | 财物收藏得不严密,等于是在引诱盗贼;容貌打扮得妖艳,等于是在引诱淫邪。 |
26 | 易曰:负且乘,致寇至。盗之招也。 | 《周易》说:“背着东西又坐车,就会招来强盗。”这是招引盗贼的祸根啊。 |
第九章
序号 | 内容 | 译文 |
---|---|---|
1 | 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 | 大衍之数(用于占卜的蓍草数)是五十,但在使用时只用四十九根。 |
2 | 分而为二以象两,挂一以象三,揲之以四以象四时,归奇于扐以象闰; | 把四十九根蓍草分成两份来象征阴阳两仪,挂起一根来象征天地人三才,每次用四根来象征四季,把剩下的奇数放在一边来象征闰月。 |
3 | 五岁再闰,故再扐而后挂。 | 每五年有两个闰月,所以每两次把剩下的奇数放在一边后再进行一次挂草。 |
4 | 天数五,地数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; | 天有五个数,地也有五个数,它们相互对应、相互结合。 |
5 | 天数二十有五,地数三十,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,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。 | 天数加起来是二十五,地数加起来是三十,天地之数总共是五十五,这就是形成万物变化、运行鬼神之道的根源。 |
6 | 乾之策,二百一十有六; | 乾卦的筮策(占卜时用的蓍草数)总数是二百一十六。 |
7 | 坤之策,百四十有四; | 坤卦的筮策总数是一百四十四。 |
8 | 凡三百有六十,当期之日。 | 乾坤两卦的筮策总数加起来是三百六十,正好对应一年的天数。 |
9 | 二篇之策,万有一千五百二十,当万物之数也。 | 《周易》上下两篇的筮策总数加起来是一万一千五百二十,正好对应万物的数量。 |
10 | 是故四营而成《易》,十有八变而成卦,八卦而小成。 | 因此,经过四次操作(分二、挂一、揲四、归奇)就能形成《周易》的卦象,经过十八次变化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卦,八卦的形成就是初步完成。 |
11 | 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 | 由此引申开来,触类旁通,不断发展,就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物和道理。 |
12 | 显道神德行,是故可与酬酢,可与佑神矣。 | 彰显大道的神妙德行,因此可以用来应对世事变化,可以用来辅助神灵。 |
13 | 子曰:知变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为乎。 | 孔子说:“懂得变化之道的人,大概也就能理解神灵的作为了吧。” |
第十章
序号 | 内容 | 译文 |
---|---|---|
1 | 《易》有圣人之道四焉:以言者尚其辞,以动者尚其变,以制器者尚其象,以卜筮者尚其占。 | 《周易》中蕴含着圣人的四种道理:用言辞来表达的人重视它的文辞,用行动来实践的人重视它的变化,用器物来制作的人重视它的象征,用卜筮来预测的人重视它的占卜。 |
2 |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,将有行也,问焉而以言,其受命也如响。 | 因此,君子在将要有所作为、有所行动时,会向《周易》请教并用言辞来表达,而《周易》给出的回应就像回声一样迅速。 |
3 | 无有远近幽深,遂知来物。 | 无论事情是远是近、是深是浅,都能通过《周易》来预知未来的事物。 |
4 | 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与于此。 | 如果不是天下最精妙的东西,谁又能做到这样呢? |
5 | 参伍以变,错综其数。 | 通过三才(天、地、人)五行的交错变化,来错综复杂地运用数字。 |
6 | 通其变,遂成天下之文;极其数,遂定天下之象。 | 通晓这些变化,就能形成天下的文章;穷尽这些数字,就能确定天下的象征。 |
7 | 非天下之至变,其孰能与于此。 | 如果不是天下最变化无穷的东西,谁又能做到这样呢? |
8 | 《易》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 | 《周易》本身没有思考,没有行动,它静静地不动,但当有感应时,就能通晓天下的道理。 |
9 | 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与于此。 | 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奇的东西,谁又能做到这样呢? |
10 | 夫《易》,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。 | 《周易》是圣人用来探究极深奥秘、研究微妙变化的工具。 |
11 | 唯深也,故能通天下之志; | 只有深入探究,才能通晓天下的心意。 |
12 | 唯几也,故能成天下之务; | 只有研究微妙变化,才能完成天下的事务。 |
13 | 唯神也,故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。 | 只有神奇的力量,才能做到不费力而迅速,不行动而达到目的。 |
14 | 子曰:“《易》有圣人之道四焉者,此之谓也。” | 孔子说:“《周易》中蕴含着圣人的四种道理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” |
第十一章
序号 | 内容 | 译文 |
---|---|---|
1 | 天一,地二; | 天数为一,地数为二。 |
2 | 天三,地四; | 天数为三,地数为四。 |
3 | 天五,地六; | 天数为五,地数为六。 |
4 | 天七,地八; | 天数为七,地数为八。 |
5 | 天九,地十。 | 天数为九,地数为十。 |
6 | 子曰:“夫《易》何为者也?夫《易》开物成务,冒天下之道,如斯而已者也。” | 孔子说:“《周易》是做什么用的呢?《周易》是用来开启智慧、成就事业,并涵盖天下所有道理的学问,就是这样而已。” |
7 |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,以定天下之业,以断天下之疑。 | 因此,圣人通过《周易》来通晓天下人的心意,确定天下的事业,决断天下的疑惑。 |
8 |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,卦之德方以知,六爻之义易以贡。 | 所以,蓍草(用于占卜的草)的德行是圆融而神奇的,卦的德行是方正而智慧的,六爻(卦中的六个爻)的含义是容易理解并贡献智慧的。 |
9 | 圣人以此洗心,退藏于密,吉凶与民同患。 | 圣人用这些道理来净化自己的心灵,将智慧深藏于心,与民众共同面对吉凶祸福。 |
10 | 神以知来,知以藏往,其孰能与于此哉!古之聪明睿知,神武而不杀者夫。 | 神妙的智慧可以预知未来,智慧则可以总结过去,谁能做到这样呢?只有古代那些聪明睿智、神武而不嗜杀的人吧。 |
11 | 是以明于天之道,而察于民之故,是兴神物以前民用。 | 因此,他们通晓天地的道理,了解民众的情况,于是兴起神妙的事物来供民众使用。 |
12 | 圣人以此斋戒,以神明其德夫。 | 圣人通过这些道理来斋戒修身,使自己的德行更加神明。 |
13 | 是故阖户谓之坤,辟户谓之乾,一阖一辟谓之变,往来不穷谓之通,见乃谓之象,形乃谓之器,制而用之谓之法,利用出入,民咸用之谓之神。 | 因此,关闭门户叫做坤(代表阴、静),打开门户叫做乾(代表阳、动),一关一开叫做变化,往来不断叫做通达。显现出来的叫做象,形成实体的叫做器,制造出来供人使用的叫做法。这些法则和工具被民众广泛使用,就称之为神奇。 |
14 | 是故《易》有太极,是生两仪。 | 因此,《周易》中有太极的概念,太极产生了阴阳两仪。 |
15 | 两仪生四象。 | 阴阳两仪又产生了四种基本象征(太阳、少阴、少阳、太阴)。 |
16 | 四象生八卦。 | 这四种基本象征再进一步演化为八卦。 |
17 | 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 | 八卦可以判定吉凶,而吉凶的判断又指导着伟大事业的成就。 |
18 |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; | 所以,效法自然之象没有比天地更伟大的了。 |
19 | 变通莫大乎四时; | 变化的道理没有比四季更替更明显的了。 |
20 | 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; | 悬挂在天上的象征物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了。 |
21 | 崇高莫大乎富贵; | 人们所追求的崇高没有比富贵更重要的了。 |
22 | 备物致用,立成器以为天下利,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,以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亹亹者,莫大乎蓍龟。 | 准备物品以供使用,制造器具以造福天下,没有比圣人深入探索奥秘、挖掘隐微、探求深远之道,以判定天下吉凶,成就天下连绵不断的事业更重要的了。而要做到这一点,没有比使用蓍草和龟甲占卜更有效的方法了。 |
23 | 是故天生神物,圣人则之; | 因此,上天生成了神妙的事物,圣人就遵循它。 |
24 | 天地变化,圣人效之; | 天地的变化,圣人就效仿它。 |
25 | 天垂象,见吉凶,圣人像之; | 上天垂示象征,显示吉凶,圣人就模仿它。 |
26 | 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 | 黄河出现了河图,洛水出现了洛书,圣人就遵循这些自然之兆。 |
27 | 《易》有四象,所以示也。 | 《周易》中有四种基本象征(即四象),是用来显示道理的。 |
28 | 系辞焉,所以告也; | 附上卦辞和爻辞,是用来告知道理的。 |
29 | 定之以吉凶,所以断也。 | 用吉凶来判定,是用来决断事情的。 |
第十二章
序号 | 内容 | 译文 |
---|---|---|
1 | 《易》曰: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 | 《周易》上说:上天保佑你,就会大吉大利,没有不顺利的事情。 |
2 | 子曰:“佑者,助也。天之所助者,顺也;人之所助者,信也。履信思乎顺,又以尚贤也。是以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也。” | 孔子说:“佑,就是帮助的意思。上天所帮助的是那些顺应天道的人;人们所帮助的是那些守信用的人。既守信用又顺从天道,而且崇尚贤能,这样就能得到上天的保佑,大吉大利,没有不顺利的事情。” |
3 | 子曰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然则圣人之意,其不可见乎?” | 孔子说:“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语言,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。那么,圣人的思想难道就不能被了解了吗?” |
4 | 子曰:“圣人立象以尽意,设卦以尽情伪,系辞焉以尽其言。变而通之以尽利,鼓之舞之以尽神。” | 孔子说:“圣人设立象征来充分表达思想,设置卦象来充分展示事物的真假,附上卦辞和爻辞来充分表达言辞。通过变化而通达万物之理来充分利用它们,鼓舞和激励人们来充分展现神奇的力量。” |
5 | 乾坤,其《易》之蕴邪?乾坤成列,而《易》立乎其中矣。乾坤毁,则无以见《易》。 | 乾坤,是不是《周易》所蕴含的根本呢?乾坤两卦排列成形,那么《周易》的道理就在其中了。如果乾坤两卦被毁坏了,就无法看到《周易》的道理了。 |
6 | 《易》不可见,则乾坤或几乎息矣。 | 如果《周易》的道理不能被理解,那么乾坤之道也就差不多要消失了。 |
7 |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 | 因此,超越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叫做“道”,处于物质形态中的叫做“器”。 |
8 | 化而裁之谓之变,推而行之谓之通,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。 | 对道进行变化并加以裁断就叫做“变”,推广施行并使之畅通无阻就叫做“通”,把道运用到百姓生活中去并使他们各得其所就叫做“事业”。 |
9 | 是故夫象,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像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 | 因此,所谓的“象”,是圣人用来观察天下深奥难测的道理,并模拟它们的形象,描绘出它们的形态和特征,所以称之为“象”。 |
10 |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典礼,系辞焉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爻。 | 圣人通过观察天下的动态变化,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关联和通达之处,来制定礼仪规范,并附上卦辞和爻辞来判断吉凶祸福,所以称之为“爻”。 |
11 |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,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;化而裁之存乎变;推而行之存乎通;神而明之存乎其人;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。 | 穷尽天下深奥难测的道理存在于卦象之中,鼓舞激励天下人行动的力量存在于卦辞和爻辞之中;对道进行变化并加以裁断的关键在于变通;推广施行并使之畅通无阻的关键在于通达;要使道神奇而光明,关键在于人的智慧;默默地成就事业,不用说话就能取信于人,关键在于人的德行。 |
第一章
1 | 内容 | 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 |
译文 | 天高高在上,地低低在下,天地间乾坤(阴阳两个对立面)的位置就确定了。 | |
2 | 内容 | 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。 |
译文 | 高低的位置一经排列,贵贱的等级就形成了。 | |
3 | 内容 | 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。 |
译文 | 动和静有一定的规律,刚和柔也就区别开了。 | |
4 | 内容 | 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 |
译文 | 事物按类别聚集,万物按种类区分,吉凶祸福也就由此产生了。 | |
5 | 内容 | 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 |
译文 | 在天上形成日月星辰等天体形象,在地上形成山川草木等形状,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就显现出来了。 | |
6 | 内容 | 是故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。 |
译文 | 因此,刚和柔相互摩擦,八卦相互激荡。 | |
7 | 内容 | 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。 |
译文 | 用雷霆来鼓舞它,用风雨来滋润它。 | |
8 | 内容 | 日月运行,一寒一暑。 |
译文 | 日月交替运行,形成了一寒一暑的季节变化。 | |
9 | 内容 | 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 |
译文 | 乾卦代表天道,生成男性;坤卦代表地道,生成女性。 | |
10 | 内容 | 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 |
译文 | 乾卦主宰万物的起始,坤卦则完成万物的生成。 | |
11 | 内容 | 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 |
译文 | 乾卦通过简明而容易被人理解,坤卦则以简约而具有能力。 | |
12 | 内容 | 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。 |
译文 | 容易理解的事物就容易被人知道,简约的事物就容易被人遵从。 | |
13 | 内容 | 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。 |
译文 | 容易被人理解就能得到人们的亲近,容易被人遵从就能取得成功。 | |
14 | 内容 | 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。 |
译文 | 得到人们的亲近就能长久存在,取得成功就能发展壮大。 | |
15 | 内容 | 可久则贤人之德,可大则贤人之业。 |
译文 | 能够长久存在是贤人的德行,能够发展壮大是贤人的事业。 | |
16 | 内容 |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。 |
译文 | 通过简明易懂的道理,就能掌握天下的真理。 | |
17 | 内容 | 天下之理得,而成位乎其中矣。 |
译文 | 掌握了天下的真理,就能在天地间确立自己的位置。 |
第二章
1 | 内容 | 圣人设卦观象,系辞焉而明吉凶,刚柔相推而生变化。 |
译文 | 圣人通过设立卦象来观察天地万物的现象,并在卦象下面附上卦辞,以此来阐明吉凶的道理,刚与柔相互作用、相互推动,从而产生种种变化。 | |
2 | 内容 | 是故吉凶者,失得之象也; |
译文 | 因此,吉凶是得失的象征。 | |
3 | 内容 | 悔吝者,忧虞之象也; |
译文 | 悔吝则是忧虑、担忧的象征。 | |
4 | 内容 | 变化者,进退之象也; |
译文 | 变化则是前进或后退的象征。 | |
5 | 内容 | 刚柔者,昼夜之象也; |
译文 | 刚柔则像昼夜一样交替出现,代表阴阳的消长变化。 | |
6 | 内容 | 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。 |
译文 | 六爻的变动,包含了天地人三才的道理。 | |
7 | 内容 |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,易之序也; |
译文 | 因此,君子所安居而心安的,是易理的次序和规律。 | |
8 | 内容 | 所乐而玩者,爻之辞也。 |
译文 | 君子所喜爱并深入研究的,是卦爻的辞句。 | |
9 | 内容 |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,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, |
译文 | 所以,君子在日常生活中,会观察卦象并玩味卦辞;在行动时,会观察卦爻的变化并玩味占卦的结果。 | |
10 | 内容 | 是以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 |
译文 | 因此,他能够得到上天的保佑,吉祥而无所不利。 |
第三章
1 | 内容 | 彖者,言乎象者也。 |
译文 | 彖辞,是用来解说卦象的。 | |
2 | 内容 | 爻者,言乎变者也。 |
译文 | 爻辞,是用来说明爻变的。 | |
3 | 内容 | 吉凶者,言乎其失得也。 |
译文 | 吉凶,是用来说明事情的成功或失败的。 | |
4 | 内容 | 悔吝者,言乎其小疵也。 |
译文 | 悔吝,是用来指出小过失或遗憾的。 | |
5 | 内容 | 无咎者,善补过也。 |
译文 | 无咎,意味着能够善于弥补过错,避免灾祸。 | |
6 | 内容 |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,齐小大者存乎卦,辨吉凶者存乎辞,忧悔吝者存乎介,震无咎者存乎悔。 |
译文 | 因此,区分贵贱的依据在于卦爻的位置,衡量事物大小的标准在于卦象,判断吉凶的依据在于卦辞,担忧悔吝的原因在于细微的差别,而能够警醒并避免灾祸的关键在于及时悔改。 | |
7 | 内容 | 是故卦有大小,辞有险易。 |
译文 | 因此,卦象有大小之分,卦辞有艰险和平易之别。 | |
8 | 内容 | 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 |
译文 | 卦辞,各自指向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和指向。这句话意味着每个卦辞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指向,通过解读卦辞,可以了解卦象所代表的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结果。 |
第四章
1 | 内容 | 易与天地准,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。 |
译文 | 《周易》的道理与天地自然的规律相契合,因此它能够全面阐述天地之间的法则。 | |
2 | 内容 | 仰以观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。 |
译文 | 抬头观察天文现象,低头考察地理情况,因此能够了解事物隐显变化的道理。 | |
3 | 内容 | 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 |
译文 | 追溯事物的起源,推究事物的终结,因此能够明白生死变化的规律。 | |
4 | 内容 | 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。 |
译文 | 精气凝聚形成万物,游魂变化产生种种现象,因此能够了解鬼神(指超自然力量或精神现象)的存在和变化情形。 | |
5 | 内容 | 与天地相似,故不违; |
译文 | 因为《周易》的道理与天地自然相似,所以不会违背自然规律。 | |
6 | 内容 | 知周乎万物,而道济天下,故不过; |
译文 | 它的智慧涵盖了万物,其道理能够普济天下,因此不会有过失或偏差。 | |
7 | 内容 | 旁行而不流,乐天知命,故不忧; |
译文 | 它虽然广泛涉及各种领域,但始终不离正道,顺应天命而乐在其中,因此不会感到忧虑。 | |
8 | 内容 | 安土敦乎仁,故能爱。 |
译文 | 它教导人们安于本土,厚待仁德,因此能够培养出广博的爱心。 | |
9 | 内容 |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,通乎昼夜之道而知,故神无方而易无体。 |
译文 | 《周易》能够概括天地间的变化而不超越其范围,能够巧妙地成就万物而不遗漏任何细节,通晓昼夜交替的道理而达到智慧的最高境界。因此,神的妙用没有固定的方向,而《周易》的道理也没有固定的形态。这句话强调了《周易》的灵活性和普适性,它能够适应各种情况,指导人们认识世界、把握命运。 |
第五章
1 | 内容 | 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 |
译文 | 阴阳的交替变化就是宇宙间不变的道理(或规律),继承这种道理并将其发扬光大的就是善,而完成这种道理并使其形成个性的就是人的天性。 | |
2 | 内容 | 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。 |
译文 | 有仁德的人看到这种道理会认为是仁,有智慧的人看到这种道理会认为是智。 | |
3 | 内容 | 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 |
译文 | 老百姓每天都在使用阴阳之道(或指生活中的道理),但却不知道这就是道,所以真正懂得并践行君子之道的人就很少了。 | |
4 | 内容 | 显诸仁,藏诸用,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,盛德大业至矣哉。 |
译文 | 它(指道)在仁德方面显现出来,但在实际应用中又深藏不露,它鼓舞着万物生长,但又不像圣人那样忧虑重重。这就是最高尚的品德和最伟大的功业啊! | |
5 | 内容 | 富有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。 |
译文 | 拥有万物就是伟大的功业,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就是高尚的品德。 | |
6 | 内容 | 生生之谓易,成象之谓乾,效法之谓坤,极数知来之谓占,通变之谓事,阴阳不测之谓神。 |
译文 | 生生不息就是《易》所阐述的,形成具体形象的是乾卦的功能,效法坤卦来顺应自然规律的是坤卦的功能,穷尽天地间的数理来预知未来的是占卜,通达变化的是处理事务的智慧,阴阳变化难以捉摸的就是神妙的境界。 |
第六章
1 | 内容 | 夫易,广矣大矣! |
译文 | 《周易》的道理真是广大无边啊! | |
2 | 内容 | 以言乎远则不御,以言乎迩则静而正,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。 |
译文 | 说到遥远的地方,它不受任何限制;说到近处,它又显得平静而端正;说到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,它都包含无遗。 | |
3 | 内容 | 夫乾,其静也专,其动也直,是以大生焉。 |
译文 | 乾卦(代表天、阳)在静止时专一不二,在运动时直截了当,因此能够产生伟大的力量。 | |
4 | 内容 | 夫坤,其静也翕,其动也辟,是以广生焉。 |
译文 | 坤卦(代表地、阴)在静止时收敛聚合,在运动时展开铺陈,因此能够产生广泛的生命。 | |
5 | 内容 | 广大配天地,变通配四时,阴阳之义配日月,易简之善配至德。 |
译文 | 《周易》的广大无边可以与天地相匹配,它的变通灵活可以与四季的更迭相呼应,阴阳的道理可以与日月的运行相契合,而它简单易行的优点则与最高的德行相配。这句话强调了《周易》的博大精深和普遍适用性。 |
第七章
1 | 内容 | 子曰:“易,其至矣乎!” |
译文 | 孔子说:“《周易》的道理,真是达到了极致啊!” | |
2 | 内容 | 夫易,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。 |
译文 | 《周易》,是圣人用来提高德行、拓展事业的工具。 | |
3 | 内容 | 知崇礼卑。 |
译文 | 智慧要追求高远,礼仪要保持谦卑。 | |
4 | 内容 | 崇,效天;卑,法地。 |
译文 | 追求高远,是效仿天的精神;保持谦卑,是遵循地的法则。 | |
5 | 内容 | 天地设位,而易行乎其中矣! |
译文 | 天地设定了它们的位置,而《周易》的道理就在其中运行! | |
6 | 内容 | 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。 |
译文 | 保持并发展自己的本性,不断追求道义,这就是通往道义之门的关键。这句话强调了通过《周易》的道理来培养自己的德行、智慧,以及追求道义的重要性。通过效仿天地之道,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,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。 |
第八章
1 | 内容 |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 |
译文 | 圣人通过观察天下的复杂事物,模拟它们的形态,描绘出适合它们的象征,因此称之为“象”。 | |
2 | 内容 |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典礼,系辞焉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爻。 |
译文 | 圣人通过观察天下的动态变化,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规律,以制定合适的礼仪制度,并附上卦辞来判断吉凶,因此称之为“爻”。 | |
3 | 内容 |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,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。 |
译文 | 讲述天下最复杂的事物时不会让人心生厌恶,讲述天下最动荡的变化时也不会让人感到混乱。 | |
4 | 内容 | 拟之而后言,议之而后动,拟议以成其变化。 |
译文 | 先模拟、思考后再发表言论,先讨论、商议后再采取行动,通过模拟和商议来促成事物的变化。 | |
5 | 内容 | “鸣鹤在阴,其子和之。我有好爵,吾与尔靡之。” |
译文 | “鹤在树荫下鸣叫,它的孩子会应和。我有好酒,我愿与你共享。” | |
6 | 内容 | 子曰:"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善,则千里之外应之,况其迩者乎? |
译文 | 孔子说:“君子在家里说出好的话,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响应他,何况是近处的人呢?” | |
7 | 内容 | 居其室,出其言不善,则千里之外违之,况其迩者乎? |
译文 | 君子在家里说出不好的话,千里之外的人都会违背他,何况是近处的人呢? | |
8 | 内容 | 言出乎身,加乎民;行发乎迩,见乎远。 |
译文 | 言语从自己口中说出,会影响到民众;行为从近处开始,其影响会远播。 | |
9 | 内容 | 言行,君子之枢机。枢机之发,荣辱之主也。 |
译文 | 言行是君子的关键所在。言行一旦发出,就决定了君子的荣辱。 | |
10 | 内容 | 言行,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,可不慎乎!" |
译文 | 言行是君子用来感动天地的工具,怎能不慎重呢! | |
11 | 内容 | 「同人:先号啕而后笑。」 |
译文 | “同人卦:先是大哭,然后欢笑。” | |
12 | 内容 | 子曰:"君子之道,或出或处,或默或语。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" |
译文 | 孔子说:“君子的处世之道,有时出仕,有时隐居,有时沉默,有时言谈。两个人心意相通,就像锋利的刀能斩断金属。心意相通的话语,其芬芳就像兰花一样。” | |
13 | 内容 | 「初六,藉用白茅,无咎。」 |
译文 | “初六爻:用白茅垫着,没有灾祸。” | |
14 | 内容 | 子曰:"苟错诸地而可矣,藉之用茅,何咎之有?慎之至也。夫茅之为物薄,而用可重也。慎斯术也以往,其无所失矣。" |
译文 | 孔子说:“如果把东西放在地上就可以了,但还要用白茅来垫着,这怎么会有灾祸呢?这是极度谨慎的表现。白茅虽然是很轻薄的物品,但它的用处却很重要。如果做事都能像这样谨慎,就不会有什么过失了。” | |
15 | 内容 | 「劳谦,君子有终,吉。」 |
译文 | “勤劳而谦虚,君子会有好的结果,吉祥。” | |
16 | 内容 | “子曰:劳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。语以其功下人者也。德言盛,礼言恭。谦也者,致恭以存其位者也。” |
译文 | 孔子说:“勤劳而不自夸,有功绩而不自以为有德,这是敦厚的极致。这是说以他的功劳来使别人谦卑。德是内在的充实,礼是外在的恭敬。谦虚就是做到极致的恭敬,以此来保持自己的地位。” | |
17 | 内容 | 「亢龙有悔。」 |
译文 | “高飞的龙会后悔。” | |
18 | 内容 | “子曰:贵而无位,高而无民,贤人在下位而无辅,是以动而有悔也。” |
译文 | 孔子说:“地位尊贵却没有相应的职位,地位崇高却没有民众的支持,贤人处于下位而没有辅佐的人,因此行动起来就会有后悔。” | |
19 | 内容 | 「不出户庭,无咎。」 |
译文 | “不出门户庭院,就没有灾祸。” | |
20 | 内容 | 子曰:"乱之所生也,则言语以为阶。君不密则失臣,臣不密则失身,几事不密则害成。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" |
译文 | 孔子说:“祸乱的产生,往往是由于言语不慎而引发的。君主说话不谨慎就会失去臣子的信任,臣子说话不谨慎就会危及自身,机密的事情不谨慎就会酿成灾祸。因此君子说话要谨慎,不轻易泄露机密。” | |
21 | 内容 | 子曰:“作《易》者,其知盗乎?” |
译文 | 孔子说:“创作《周易》的人,难道他了解盗贼的心理吗?” | |
22 | 内容 | 易曰:负且乘,致寇至。 |
译文 | 《周易》说:“背着东西又坐车,就会招来强盗。” | |
23 | 内容 | 负也者,小人之事也。乘也者,君子之器也。 |
译文 | 背负重物是小人的事情,坐车是君子的代步工具。 | |
24 | 内容 |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,盗思夺之矣。上慢下暴,盗思伐之矣。 |
译文 | 小人如果乘坐君子的车,强盗就会想要抢夺。君主对上傲慢、对下残暴,强盗就会想要攻打他。 | |
25 | 内容 | 慢藏诲盗,冶容诲淫。 |
译文 | 财物收藏得不严密,等于是在引诱盗贼;容貌打扮得妖艳,等于是在引诱淫邪。 | |
26 | 内容 | 易曰:负且乘,致寇至。盗之招也。 |
译文 | 《周易》说:“背着东西又坐车,就会招来强盗。”这是招引盗贼的祸根啊。 |
第九章
1 | 内容 | 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 |
译文 | 大衍之数(用于占卜的蓍草数)是五十,但在使用时只用四十九根。 | |
2 | 内容 | 分而为二以象两,挂一以象三,揲之以四以象四时,归奇于扐以象闰; |
译文 | 把四十九根蓍草分成两份来象征阴阳两仪,挂起一根来象征天地人三才,每次用四根来象征四季,把剩下的奇数放在一边来象征闰月。 | |
3 | 内容 | 五岁再闰,故再扐而后挂。 |
译文 | 每五年有两个闰月,所以每两次把剩下的奇数放在一边后再进行一次挂草。 | |
4 | 内容 | 天数五,地数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; |
译文 | 天有五个数,地也有五个数,它们相互对应、相互结合。 | |
5 | 内容 | 天数二十有五,地数三十,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,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。 |
译文 | 天数加起来是二十五,地数加起来是三十,天地之数总共是五十五,这就是形成万物变化、运行鬼神之道的根源。 | |
6 | 内容 | 乾之策,二百一十有六; |
译文 | 乾卦的筮策(占卜时用的蓍草数)总数是二百一十六。 | |
7 | 内容 | 坤之策,百四十有四; |
译文 | 坤卦的筮策总数是一百四十四。 | |
8 | 内容 | 凡三百有六十,当期之日。 |
译文 | 乾坤两卦的筮策总数加起来是三百六十,正好对应一年的天数。 | |
9 | 内容 | 二篇之策,万有一千五百二十,当万物之数也。 |
译文 | 《周易》上下两篇的筮策总数加起来是一万一千五百二十,正好对应万物的数量。 | |
10 | 内容 | 是故四营而成《易》,十有八变而成卦,八卦而小成。 |
译文 | 因此,经过四次操作(分二、挂一、揲四、归奇)就能形成《周易》的卦象,经过十八次变化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卦,八卦的形成就是初步完成。 | |
11 | 内容 | 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 |
译文 | 由此引申开来,触类旁通,不断发展,就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物和道理。 | |
12 | 内容 | 显道神德行,是故可与酬酢,可与佑神矣。 |
译文 | 彰显大道的神妙德行,因此可以用来应对世事变化,可以用来辅助神灵。 | |
13 | 内容 | 子曰:知变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为乎。 |
译文 | 孔子说:“懂得变化之道的人,大概也就能理解神灵的作为了吧。” |
第十章
1 | 内容 | 《易》有圣人之道四焉:以言者尚其辞,以动者尚其变,以制器者尚其象,以卜筮者尚其占。 |
译文 | 《周易》中蕴含着圣人的四种道理:用言辞来表达的人重视它的文辞,用行动来实践的人重视它的变化,用器物来制作的人重视它的象征,用卜筮来预测的人重视它的占卜。 | |
2 | 内容 |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,将有行也,问焉而以言,其受命也如响。 |
译文 | 因此,君子在将要有所作为、有所行动时,会向《周易》请教并用言辞来表达,而《周易》给出的回应就像回声一样迅速。 | |
3 | 内容 | 无有远近幽深,遂知来物。 |
译文 | 无论事情是远是近、是深是浅,都能通过《周易》来预知未来的事物。 | |
4 | 内容 | 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与于此。 |
译文 | 如果不是天下最精妙的东西,谁又能做到这样呢? | |
5 | 内容 | 参伍以变,错综其数。 |
译文 | 通过三才(天、地、人)五行的交错变化,来错综复杂地运用数字。 | |
6 | 内容 | 通其变,遂成天下之文;极其数,遂定天下之象。 |
译文 | 通晓这些变化,就能形成天下的文章;穷尽这些数字,就能确定天下的象征。 | |
7 | 内容 | 非天下之至变,其孰能与于此。 |
译文 | 如果不是天下最变化无穷的东西,谁又能做到这样呢? | |
8 | 内容 | 《易》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 |
译文 | 《周易》本身没有思考,没有行动,它静静地不动,但当有感应时,就能通晓天下的道理。 | |
9 | 内容 | 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与于此。 |
译文 | 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奇的东西,谁又能做到这样呢? | |
10 | 内容 | 夫《易》,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。 |
译文 | 《周易》是圣人用来探究极深奥秘、研究微妙变化的工具。 | |
11 | 内容 | 唯深也,故能通天下之志; |
译文 | 只有深入探究,才能通晓天下的心意。 | |
12 | 内容 | 唯几也,故能成天下之务; |
译文 | 只有研究微妙变化,才能完成天下的事务。 | |
13 | 内容 | 唯神也,故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。 |
译文 | 只有神奇的力量,才能做到不费力而迅速,不行动而达到目的。 | |
14 | 内容 | 子曰:“《易》有圣人之道四焉者,此之谓也。” |
译文 | 孔子说:“《周易》中蕴含着圣人的四种道理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” |
第十一章
1 | 内容 | 天一,地二; |
译文 | 天数为一,地数为二。 | |
2 | 内容 | 天三,地四; |
译文 | 天数为三,地数为四。 | |
3 | 内容 | 天五,地六; |
译文 | 天数为五,地数为六。 | |
4 | 内容 | 天七,地八; |
译文 | 天数为七,地数为八。 | |
5 | 内容 | 天九,地十。 |
译文 | 天数为九,地数为十。 | |
6 | 内容 | 子曰:“夫《易》何为者也?夫《易》开物成务,冒天下之道,如斯而已者也。” |
译文 | 孔子说:“《周易》是做什么用的呢?《周易》是用来开启智慧、成就事业,并涵盖天下所有道理的学问,就是这样而已。” | |
7 | 内容 |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,以定天下之业,以断天下之疑。 |
译文 | 因此,圣人通过《周易》来通晓天下人的心意,确定天下的事业,决断天下的疑惑。 | |
8 | 内容 |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,卦之德方以知,六爻之义易以贡。 |
译文 | 所以,蓍草(用于占卜的草)的德行是圆融而神奇的,卦的德行是方正而智慧的,六爻(卦中的六个爻)的含义是容易理解并贡献智慧的。 | |
9 | 内容 | 圣人以此洗心,退藏于密,吉凶与民同患。 |
译文 | 圣人用这些道理来净化自己的心灵,将智慧深藏于心,与民众共同面对吉凶祸福。 | |
10 | 内容 | 神以知来,知以藏往,其孰能与于此哉!古之聪明睿知,神武而不杀者夫。 |
译文 | 神妙的智慧可以预知未来,智慧则可以总结过去,谁能做到这样呢?只有古代那些聪明睿智、神武而不嗜杀的人吧。 | |
11 | 内容 | 是以明于天之道,而察于民之故,是兴神物以前民用。 |
译文 | 因此,他们通晓天地的道理,了解民众的情况,于是兴起神妙的事物来供民众使用。 | |
12 | 内容 | 圣人以此斋戒,以神明其德夫。 |
译文 | 圣人通过这些道理来斋戒修身,使自己的德行更加神明。 | |
13 | 内容 | 是故阖户谓之坤,辟户谓之乾,一阖一辟谓之变,往来不穷谓之通,见乃谓之象,形乃谓之器,制而用之谓之法,利用出入,民咸用之谓之神。 |
译文 | 因此,关闭门户叫做坤(代表阴、静),打开门户叫做乾(代表阳、动),一关一开叫做变化,往来不断叫做通达。显现出来的叫做象,形成实体的叫做器,制造出来供人使用的叫做法。这些法则和工具被民众广泛使用,就称之为神奇。 | |
14 | 内容 | 是故《易》有太极,是生两仪。 |
译文 | 因此,《周易》中有太极的概念,太极产生了阴阳两仪。 | |
15 | 内容 | 两仪生四象。 |
译文 | 阴阳两仪又产生了四种基本象征(太阳、少阴、少阳、太阴)。 | |
16 | 内容 | 四象生八卦。 |
译文 | 这四种基本象征再进一步演化为八卦。 | |
17 | 内容 | 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 |
译文 | 八卦可以判定吉凶,而吉凶的判断又指导着伟大事业的成就。 | |
18 | 内容 |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; |
译文 | 所以,效法自然之象没有比天地更伟大的了。 | |
19 | 内容 | 变通莫大乎四时; |
译文 | 变化的道理没有比四季更替更明显的了。 | |
20 | 内容 | 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; |
译文 | 悬挂在天上的象征物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了。 | |
21 | 内容 | 崇高莫大乎富贵; |
译文 | 人们所追求的崇高没有比富贵更重要的了。 | |
22 | 内容 | 备物致用,立成器以为天下利,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,以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亹亹者,莫大乎蓍龟。 |
译文 | 准备物品以供使用,制造器具以造福天下,没有比圣人深入探索奥秘、挖掘隐微、探求深远之道,以判定天下吉凶,成就天下连绵不断的事业更重要的了。而要做到这一点,没有比使用蓍草和龟甲占卜更有效的方法了。 | |
23 | 内容 | 是故天生神物,圣人则之; |
译文 | 因此,上天生成了神妙的事物,圣人就遵循它。 | |
24 | 内容 | 天地变化,圣人效之; |
译文 | 天地的变化,圣人就效仿它。 | |
25 | 内容 | 天垂象,见吉凶,圣人像之; |
译文 | 上天垂示象征,显示吉凶,圣人就模仿它。 | |
26 | 内容 | 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 |
译文 | 黄河出现了河图,洛水出现了洛书,圣人就遵循这些自然之兆。 | |
27 | 内容 | 《易》有四象,所以示也。 |
译文 | 《周易》中有四种基本象征(即四象),是用来显示道理的。 | |
28 | 内容 | 系辞焉,所以告也; |
译文 | 附上卦辞和爻辞,是用来告知道理的。 | |
29 | 内容 | 定之以吉凶,所以断也。 |
译文 | 用吉凶来判定,是用来决断事情的。 |
第十二章
1 | 内容 | 《易》曰: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 |
译文 | 《周易》上说:上天保佑你,就会大吉大利,没有不顺利的事情。 | |
2 | 内容 | 子曰:“佑者,助也。天之所助者,顺也;人之所助者,信也。履信思乎顺,又以尚贤也。是以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也。” |
译文 | 孔子说:“佑,就是帮助的意思。上天所帮助的是那些顺应天道的人;人们所帮助的是那些守信用的人。既守信用又顺从天道,而且崇尚贤能,这样就能得到上天的保佑,大吉大利,没有不顺利的事情。” | |
3 | 内容 | 子曰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然则圣人之意,其不可见乎?” |
译文 | 孔子说:“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语言,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。那么,圣人的思想难道就不能被了解了吗?” | |
4 | 内容 | 子曰:“圣人立象以尽意,设卦以尽情伪,系辞焉以尽其言。变而通之以尽利,鼓之舞之以尽神。” |
译文 | 孔子说:“圣人设立象征来充分表达思想,设置卦象来充分展示事物的真假,附上卦辞和爻辞来充分表达言辞。通过变化而通达万物之理来充分利用它们,鼓舞和激励人们来充分展现神奇的力量。” | |
5 | 内容 | 乾坤,其《易》之蕴邪?乾坤成列,而《易》立乎其中矣。乾坤毁,则无以见《易》。 |
译文 | 乾坤,是不是《周易》所蕴含的根本呢?乾坤两卦排列成形,那么《周易》的道理就在其中了。如果乾坤两卦被毁坏了,就无法看到《周易》的道理了。 | |
6 | 内容 | 《易》不可见,则乾坤或几乎息矣。 |
译文 | 如果《周易》的道理不能被理解,那么乾坤之道也就差不多要消失了。 | |
7 | 内容 |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 |
译文 | 因此,超越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叫做“道”,处于物质形态中的叫做“器”。 | |
8 | 内容 | 化而裁之谓之变,推而行之谓之通,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。 |
译文 | 对道进行变化并加以裁断就叫做“变”,推广施行并使之畅通无阻就叫做“通”,把道运用到百姓生活中去并使他们各得其所就叫做“事业”。 | |
9 | 内容 | 是故夫象,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像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 |
译文 | 因此,所谓的“象”,是圣人用来观察天下深奥难测的道理,并模拟它们的形象,描绘出它们的形态和特征,所以称之为“象”。 | |
10 | 内容 |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典礼,系辞焉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爻。 |
译文 | 圣人通过观察天下的动态变化,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关联和通达之处,来制定礼仪规范,并附上卦辞和爻辞来判断吉凶祸福,所以称之为“爻”。 | |
11 | 内容 |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,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;化而裁之存乎变;推而行之存乎通;神而明之存乎其人;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。 |
译文 | 穷尽天下深奥难测的道理存在于卦象之中,鼓舞激励天下人行动的力量存在于卦辞和爻辞之中;对道进行变化并加以裁断的关键在于变通;推广施行并使之畅通无阻的关键在于通达;要使道神奇而光明,关键在于人的智慧;默默地成就事业,不用说话就能取信于人,关键在于人的德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