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

序号 内容 译文
1 八卦成列,像在其中矣; 八卦排列成序,万事万物的形象就蕴含在其中了。
2 因而重之,爻在其中矣; 将八卦两两重叠,就形成了六十四卦,爻(卦中的符号)也就包含在其中了。
3 刚柔相推,变在其中焉; 阴(柔)阳(刚)两种力量相互推动,变化就蕴含在其中了。
4 系辞焉而命之,动在其中矣。 给这些卦象附上卦辞和爻辞,并赋予它们名称,这样,卦象所蕴含的运动规律就显现出来了。
5 吉凶悔吝者,生乎动者也; 吉凶悔吝等占卜结果,都是由于事物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。
6 刚柔者,立本者也; 阴阳刚柔,是确立事物根本属性的基础。
7 变通者,趋时者也。 能够变通的人,是顺应时势的人。
8 吉凶者,贞胜者也; 吉凶的结果,是由是否坚守正道(贞)而决定的。
9 天地之道,贞观者也; 天地的运行规律,是正直而可观的。
10 日月之道,贞明者也; 日月的运行规律,是正直而光明的。
11 天下之动,贞夫一者也。 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,都遵循着同一个正直的原则。
12 夫乾,确然示人易矣; 乾卦(代表天)以其刚健、确定的特性,向人们展示了简易之道。
13 夫坤,隤然示人简矣。 坤卦(代表地)以其柔顺、塌实的特性,向人们展示了简朴之道。
14 爻也者,效此者也。 爻(卦中的符号)就是用来模拟这些天地之道的。
15 象也者,像此者也; 卦象就是用来象征这些天地之道的。
16 爻象动乎内,吉凶见乎外,功业见乎变,圣人之情见乎辞。 爻和卦象在内部运动变化,吉凶祸福就在外部显现出来;功业的成就体现在变化之中;圣人的思想和情感则通过卦辞和爻辞表达出来。
17 天地之大德曰生,圣人之大宝曰位。 天地最大的德行是生育万物,圣人最宝贵的财富是地位(或指其拥有的权力和影响力)。
18 何以守位?曰仁。 如何守住自己的地位呢?答案是仁爱。
19 何以聚人?曰财。 如何聚集人心呢?答案是财富(这里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)。
20 理财正辞、禁民为非曰义。 合理地管理财富、使用正当的言辞、禁止民众为非作歹,这就是义。

第二章

序号 内容 译文
1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 古代包牺氏统治天下的时候,他向上观察天上的星象,向下观察地理法则,观察鸟兽的斑纹和大地所适宜生长的各种事物,近处取自自身的身体结构,远处取自周围的各种物体,于是开始创作八卦,用来通晓神明的德行,归类万物的情状。
2 作结绳而为网罟,以佃以渔,盖取诸离。 他制作结绳编织成网,用来耕种和捕鱼,这是从八卦中的离卦得到启示的。
3 包牺氏没,神农氏作,斫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,盖取诸《益》。 包牺氏去世后,神农氏兴起,他砍伐木头做成犁头,弯曲木头做成犁柄,利用耒耨的便利来教导百姓从事农业,这是从八卦中的益卦得到启示的。
4 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,盖取诸《噬嗑》。 他规定中午时分作为集市的时间,招徕天下的百姓,聚集天下的货物,大家互相交换所需要的物品然后散去,各自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,这是从八卦中的噬嗑卦得到启示的。
5 神农氏没,黄帝、尧、舜氏作,通其变,使民不倦,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。 神农氏去世后,黄帝、尧、舜相继兴起,他们通晓各种事物的变化,让百姓做事不感到厌倦,神奇地教化百姓,使百姓能够适应这些变化。
6 《易》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 《周易》的道理是,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,发生变化才能通达,通达了才能长久。
7 是以「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」。 因此说,“上天保佑你,就会大吉大利,没有不顺利的事情”。
8 黄帝、尧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、坤。 黄帝、尧、舜制定衣裳的规矩,天下就得到了治理,这是从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得到启示的。
9 刳木为舟,剡木为楫,舟楫之利,以济不通,致远以利天下,盖取诸涣。 他们挖空木头做成船,削尖木头做成桨,利用舟楫的便利来渡过不能通行的地方,到达远方,以此造福天下百姓,这是从八卦中的涣卦得到启示的。
10 服牛乘马,引重致远,以利天下,盖取诸随。 他们驯服牛马来驮运重物,到达远方,以此造福天下百姓,这是从八卦中的随卦得到启示的。
11 重门击柝,以待暴客,盖取诸豫。 他们设置重重门户,敲击木梆来警戒防备强盗的侵扰,这是从八卦中的豫卦得到启示的。
12 断木为杵,掘地为臼,杵臼之利,万民以济,盖取诸小过。 他们截断木头做成舂米的木杵,挖掘土地做成臼穴,利用杵臼的便利来舂米,造福百姓,这是从八卦中的小过卦得到启示的。
13 弦木为弧,剡木为矢,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,盖取诸睽。 他们用弦将木头弯成弓,削尖木头做成箭,利用弓箭的威力来威震天下,这是从八卦中的睽卦得到启示的。
14 上古穴居而野处,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,上栋下宇,以待风雨,盖取诸大壮。 上古时代人们住在洞穴里,在野外生活,后来的圣人建造了房屋,上面有栋梁,下面有屋宇,用来遮挡风雨,这是从八卦中的大壮卦得到启示的。
15 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葬之中野,不封不树,丧期无数。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,盖取诸大过。 古代人死后,用柴草厚厚地包裹尸体,葬在野外,不堆土成坟,不植树作标记,服丧期也没有固定的天数。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材来安葬死者,这是从八卦中的大过卦得到启示的。
16 上古结绳而治,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,百官以治,万民以察,盖取诸夬。 上古时代人们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和管理事务,后来的圣人改用文字契约来记事和管理,百官因此能够治理国家,百姓因此能够明白事理,这是从八卦中的夬卦得到启示的。

第三章

序号 内容 译文
1 是故《易》者,象也; 因此,《周易》这本书,其实是通过象征来表达的。
2 象也者,象也。 象征,就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代表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意义。
3 彖者,材也; 彖辞(对卦辞的解释和说明),就像是构成卦象的基本材料或元素。
4 爻也者,效天下之动者也。 爻(卦中的符号),是用来模拟和反映天下万物运动变化的。
5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。 因此,根据卦爻的变化和象征意义,就能判断出吉凶祸福,以及那些可能让人后悔或遗憾的事情(悔吝)。

第四章

序号 内容 译文
1 阳卦多阴,阴卦多阳,其故何也? 为什么阳卦的爻(yáo,组成八卦中每一卦的长短横道)大多数是阴爻,而阴卦的爻大多数是阳爻呢?
3 阳卦奇,阴卦偶。 阳卦的爻数是奇数(单数),阴卦的爻数是偶数(双数)。
4 其德行何也? 这反映了怎样的道德原则呢?
5 阳一君而二民,君子之道也。 阳卦象征着一个君主和两个臣民的关系,这是君子的行为之道。
6 阴二君而一民,小人之道也。 阴卦象征着两个君主和一个臣民的关系,这是小人的行为之道。

第五章

序号 内容 译文
1 《易》曰「憧憧往来,朋从尔思。」 《易经》上说:“心念纷飞,往来不绝,朋友都顺从你的心意。”
2 子曰:「天下何思何虑?天下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虑。天下何思何虑?」 孔子说:“天下有什么事值得去思虑呢?天下人最终都要走向同一个归宿,但走的道路却各不相同;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,但思考的方式却多种多样。天下有什么事值得去思虑呢?”
3 日往则月来,月往则日来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。 太阳落了月亮升起,月亮落了太阳升起,日月相互交替,从而产生了光明。
4 寒往则暑来,暑往则寒来,寒暑相推而岁成焉。 寒冷去了炎热就来,炎热去了寒冷就来,寒暑相互交替,从而形成了一年四季。
5 往者屈也,来者信也,屈信相感而利生焉。 去的表示屈服,来的表示伸展,屈与伸相互感应,从而产生了利益。
6 尺蠖之屈,以求信也;龙蛇之蛰,以存身也。 尺蠖弯曲身体,是为了伸展前进;龙蛇冬眠,是为了保全性命。
7 精义入神,以致用也;利用安身,以崇德也。 精通义理,深入到神妙的境界,是为了实际的应用;利用所学的东西,使身心得到安宁,从而增进德行。
8 过此以往,未之或知也;穷神知化,德之盛也。 除了这些之外,还有什么更深奥的道理,就很少有人知道了;能穷尽神妙的变化,就是德行的最高境界了。
9 《易》曰:「困于石,据于蒺藜,入于其宫,不见其妻,凶。」 《易经》上说:“被石头围困,又踩到了蒺藜,回到家中,却看不见妻子,这是凶兆。”
10 子曰:「非所困而困焉,名必辱。非所据而据焉,身必危。既辱且危,死期将至,妻其可得见耶!」 孔子说:“不该受困的地方却受困了,名声必然会受到侮辱。不该占据的地方却占据了,身体必然会陷入危险。既受侮辱又陷入危险,那么离死也就不远了,哪里还能见到妻子呢!”
11 《易》曰:「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,获之,无不利。」 《易经》上说:“公侯在高高的城墙上射中了一只隼,抓住了它,没有什么不利的。”
12 子曰:「隼者,禽也;弓矢者,器也;射之者,人也。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,何不利之有?动而不括,是以出而有获,语成器而动者也。」 孔子说:“隼是飞鸟,弓和箭是武器,射箭的是人。君子把武器藏在身上,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行动,这有什么不利的呢?有了行动但不莽撞,因此外出就能有所收获,这就是说的有了武器再行动啊。”
13 子曰:「小人不耻不仁,不畏不义,不见利不劝,不威不惩。小惩而大诫,此小人之福也。《易》曰:『履校灭趾,无咎。』此之谓也。」 孔子说:“小人不知道以不仁为耻,不知道以不义为惧,不看到利益就不去劝勉,不受到威吓就不去惩戒。受到小的惩戒而能引起大的警惕,这是小人的福气啊。《易经》上说:‘犯了过错,受到刑罚,仅只割去了脚趾,没有造成更大的灾害。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”
14 「善不积不足以成名,恶不积不足以灭身。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,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,故恶积而不可掩,罪大而不可解。《易》曰:『何校灭耳,凶。』」 “不积累善行,不足以成名;不积累恶行,也不足以毁身。小人认为小善没有益处而不去做,认为小恶没有害处而不去掉,因此恶行积累起来就无法掩盖,罪行大了就无法解脱。《易经》上说:‘犯了过错,受到刑罚,割去了耳朵,这是凶兆。’”
15 子曰:「危者,安其位者也;亡者,保其存者也;乱者,有其治者也。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,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。《易》曰:『其亡其亡,系于苞桑。』」 孔子说:“危险的征兆,往往出现在自认为安全的时候;灭亡的征兆,常常出现在自以为保全的时候;动乱的征兆,常常出现在自以为太平的时候。因此,君子在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,在存在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,在国家太平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发生的动乱,这样,才能使自己身体安稳,国家也得以保全。《易经》上说:‘要时刻警惕着可能灭亡,这样,才能像系结在大桑树上一样安稳。’”
16 子曰:「德薄而位尊,知小而谋大,力少而任重,鲜不及矣。《易》曰:『鼎折足,覆公餗,其形渥,凶。』言不胜其任也。」 孔子说:“德行浅薄却身居高位,智慧小而谋划大事,力量小而承担重任,这样的人很少有能不出问题的。《易经》上说:‘鼎的脚折断了,打翻了王公的美食,弄得满地狼藉,这是凶险的。’这是说不胜任所担当的任务啊。”
17 子曰:「知几其神乎!君子上交不谄,下交不渎,其知几乎?几者,动之微,吉之先见者也。君子见几而作,不俟终日。《易》曰:『介于石,不终日,贞吉。』介如石焉,宁用终日?断可识矣。君子知微知彰,知柔知刚,万夫之望。」 孔子说:“能预见事物发展的细微征兆,这不是很神妙吗?君子对上交往不谄媚讨好,对下交往不傲慢无礼,这是预知征兆啊。征兆,是事物变动的微妙之处,是吉祥的先兆。君子见到征兆就立即行动,不等整天。《易经》上说:‘像坚硬的石头一样,不到一天就行动起来,卜问结果是吉利的。’像石头一样坚硬,哪里用得着整天呢?吉凶祸福立刻就可以判断了。君子既能知道事物的细微征兆,又能知道显著征兆;既能知道柔弱,又能知道刚强,这是万人的期望啊。”
18 子曰:「颜氏之子,其殆庶几乎?有不善未尝不知,知之未尝复行也。《易》曰:『不远复,无祗悔,元吉。』」 孔子说:“颜家的儿子,大概差不多了吧?他有了过错,没有不知道改正的;知道了过错,没有不改正的。《易经》上说:‘没有走得太远就返回来,没有悔恨,大吉。’”
19 天地氤氲,万物化醇。男女构精,万物化生。 天地交感,万物才能生长发育。男女交配,万物才能生生不息。
20 《易》曰:『三人行则损一人,一人行则得其友。』言致一也。 《易经》上说:“三个人一起走路,其中必有一个人会被淘汰;一个人走路,却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。”这是说,同心协力才能一致。
21 子曰:「君子安其身而后动,易其心而后语,定其交而后求。君子修此三者,故全也。危以动,则民不与也;惧以语,则民不应也;无交而求,则民不与也;莫之与,则伤之者至矣。《易》曰:『莫益之,或击之,立心勿恒,凶。』」 孔子说:“君子先要使自己身心安稳,然后才能有所行动;先要改变自己的想法,然后才能发表言论;先要确定与他人的交情,然后才能有所要求。君子能在这三个方面修养自己,所以才能万无一失啊。如果自身危险还去行动,百姓就不会跟随;心怀恐惧去发表言论,百姓就不会响应;没有交情就去要求,百姓就不会答应;没有人支持,那伤害你的人就会来了。《易经》上说:‘没有人帮助他,反而有人攻击他,内心不能坚定,这是凶险的。’”

第六章

序号 内容 译文
1 子曰:“乾坤,其《易》之门耶?” 孔子说:“乾坤两卦,是《易经》的入门之道吗?”
2 乾,阳物也;坤,阴物也。 乾卦代表阳刚之物,坤卦代表阴柔之物。
3 阴阳合德,而刚柔有体。 阴阳两种力量相互融合,形成了刚柔并济的实体。
4 以体天地之撰,以通神明之德。 这些实体体现了天地的运行规律,也通达了神明的德行。
5 其称名也,杂而不越。 它们的名称虽然繁杂,但并不超越其本质。
6 于稽其类,其衰世之意邪? 考察这些卦象的类别,是不是反映了衰世的意味呢?
7 夫《易》,彰往而察来,而微显阐幽,开而当名辨物,正言断辞,则备矣。 《易经》能够彰显过去,洞察未来,把微小的事情显示出来,阐发深隐的道理,开启智慧,使名称与实物相符,判断事物准确,言辞果断,这样就完备了。
8 其称名也小,其取类也大。 它的名称虽然简单,但所代表的事物却非常广泛。
9 其旨远,其辞文,其言曲而中,其事肆而隐。 它的主旨深远,言辞优美,说话委婉但切中要害,讲述的事情看似随意但寓意深刻。
10 因贰以济民行,以明失得之报。 它利用阴阳二元的原理来指导人们的行动,并明确指出了得失报应的道理。

第七章

序号 内容 译文
1 《易》之兴也,其于中古乎? 《易经》的兴起,大概是在中古时期吧?
2 作《易》者,其有忧患乎? 创作《易经》的人,是不是心中怀有忧患呢?
3 是故履,德之基也; 因此,“履”卦象征着品德的基础。
4 谦,德之柄也; “谦”卦是品德的把手或关键。
5 复,德之本也; “复”卦是品德的根本。
6 恒,德之固也; “恒”卦象征着品德的稳固。
7 损,德之修也; “损”卦表示品德的修养过程。
8 益,德之裕也; “益”卦象征着品德的丰富和充裕。
9 困,德之辨也; “困”卦是品德的考验和分辨。
10 井,德之地也; “井”卦代表着品德的根基或所在之地。
11 巽,德之制也。 “巽”卦象征着品德的制约或调控。
12 履,和而至。 “履”卦意味着和谐地行事就能达到目标。
13 谦,尊而光; “谦”卦让人获得尊重并彰显光彩。
14 复,小而辨于物; “复”卦让人在细微之处也能明辨是非。
15 恒,杂而不厌; “恒”卦让人在面对复杂情况时也不感到厌倦。
16 损,先难而后易; “损”卦表示先经历困难,然后事情会变得容易。
17 益,长裕而不设; “益”卦让人长久地保持富裕,而不需要刻意设置什么。
18 困,穷而通; “困”卦让人在困境中找到出路,实现通达。
19 井,居其所而迁; “井”卦让人安居其位,但也能灵活变通。
20 巽,称而隐。 “巽”卦让人在称赞中保持谦逊和隐藏锋芒。
21 履以和行,谦以制礼,复以自知,恒以一德,损以远害,益以兴利,困以寡怨,井以辨义,巽以行权。 用“履”卦的和谐来行事,用“谦”卦来制定礼仪,用“复”卦来自知自省,用“恒”卦来坚守一种品德,用“损”卦来远离祸害,用“益”卦来兴盛利益,用“困”卦来减少怨恨,用“井”卦来分辨道义,用“巽”卦来灵活行事并行使权力。

第八章

序号 内容 译文
1 《易》之为书也!不可远, 《易经》这本书啊!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,不可远离。
2 为道也屡迁,变动不居, 它所阐述的道理是不断变化的,没有固定的形态或居所。
3 周流六虚,上下无常, 它像水一样在六个爻位(六虚)中周流不息,上下没有固定的规律。
4 刚柔相易,不可为典要, 刚与柔相互转化,没有固定的法则可以作为典范或标准。
5 唯变所适。 只有适应变化,才能与《易经》的道理相契合。
6 其出入以度,外内使知惧。 它的应用有一定的度量和准则,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,都能让人心生敬畏。
7 又明于忧患与故。 它还能让我们明白忧患的根源和事情的缘由。
8 无有师保,如临父母。 即使没有师长或保护者,就像面对父母一样,它也能给予我们指导和保护。
9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,既有典常。 初步理解它的言辞,并推测它的方法,就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或法则。
10 苟非其人,道不虚行。 但如果不是真正懂得它的人,这些道理也不会凭空实现或传播。这段经文强调了《易经》的灵活性和变化性,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,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应用。同时,它也强调了《易经》的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,能够指导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。

第九章

序号 内容 译文
1 《易》之为书也,原始要终,以为质也。 《易经》这本书,从始至终都贯穿着根本的原理和本质。
2 六爻相杂,唯其时物也。 六个爻相互交错组合,只是为了反映不同时间和事物的特征。
3 其初难知,其上易知,本末也。 卦的初爻难以捉摸,而上爻则相对容易理解,这就像事物的开始和结束一样。
4 初辞拟之,卒成之终。 初爻的爻辞是用来模拟事物开始的,而整个卦的爻辞最终形成了对事物结果的描述。
5 若夫杂物撰德,辩是与非,则非其中爻不备。 如果要描述事物的复杂性和道德属性,以及辨别是非,那么就不能缺少中间爻的详细阐述。
6 噫!亦要存亡吉凶,则居可知矣。 哎!如果想要知道事物的存亡和吉凶,通过观察卦象所处的位置就可以大致判断了。
7 知者观其彖辞,则思过半矣。 聪明的人只要观察卦的彖辞(对卦象的总括性解释),就能理解卦意的大半了。
8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,其善不同; 二爻和四爻虽然功能相似但位置不同,它们所代表的吉利程度也不同。
9 二多誉,四多惧,近也。 二爻多受赞誉,而四爻则多让人担忧,这是因为它们离中心位置(五爻)的远近不同。
10 柔之为道,不利远者; 柔弱的处事之道,对于远离中心或目标的情况是不利的。
11 其要无咎。 但关键在于要避免过错。
12 其用柔中也。 它的作用在于保持内心的柔和与平衡。
13 三与五同功而异位,三多凶,五多功,贵贱之等也。 三爻和五爻虽然功能相似但位置不同,三爻多带来凶险,而五爻则多带来成功,这象征着贵贱的不同等级。
14 其柔危,其刚胜耶? 是不是因为三爻处于柔弱的位置所以容易陷入危险,而五爻处于刚强的位置所以容易取得胜利呢?这段经文主要讲述了《易经》如何通过六爻的组合和位置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,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卦象来预测吉凶和判断事物的性质。同时,也强调了不同位置的爻在卦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代表的意义。

第十章

序号 内容 译文
1 《易》之为书也,广大悉备。 《易经》这本书,内容广泛而完备。
2 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。 它包含了天道的规律,人道的法则,以及地道的特性。
3 兼三才而两之,故六。 它将天、人、地这三种元素两两结合,形成了六个爻位(即六十四卦中的每一个卦都由六个爻组成)。
4 六者非它也,三材之道也。 这六个爻位并不是别的什么,它们就是天、人、地这三种元素运行规律的体现。
5 道有变动,故曰爻; 因为道(规律)是不断变化的,所以我们用“爻”来表示这种变化。
6 爻有等,故曰物; 爻有阴阳、刚柔等不同的属性,这些属性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各种具体的事物,所以我们称之为“物”。
7 物相杂,故曰文; 不同的事物相互交织、混杂,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图案或纹理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“文”。
8 文不当,故吉凶生焉。 如果这种交织、混杂的状态不符合自然规律或社会法则(即“文不当”),那么就会产生吉凶祸福的不同结果。

第十一章

序号 内容 译文
1 《易》之兴也,其当殷之末世,周之盛德耶? 《易经》的兴起,是不是正值殷朝的末世,而周朝正处于德行兴盛的时期呢?
2 当文王与纣之事耶? 或者,它是不是与周文王和商纣王之间的事情有关呢?
3 是故其辞危。 因此,《易经》中的言辞都充满了危机感。
4 危者使平,易者使倾。 它告诉人们,处于危险境地时要保持平稳,而在平稳时也要警惕可能会发生的倾覆。
5 其道甚大,百物不废。 《易经》所阐述的道理非常深远广大,它涵盖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,没有什么是被废弃或忽视的。
6 惧以终始,其要无咎,此之谓《易》之道也。 从始至终都要保持敬畏之心,这样才能避免过错和灾难,这就是《易经》所要传达的道理。

第十二章

序号 内容 译文
1 夫乾,天下之至健也,德行恒易以知险。 乾卦象征着天下最刚健的力量,它的德行在于总是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并预知危险。
2 夫坤,天下之至顺也,德行恒简以知阻。 坤卦则代表着天下最柔顺的品质,它的德行在于以简约的方式就能洞察前行的阻碍。
3 能说诸心,能研诸侯之虑,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亹亹者。 它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,深入研究诸侯的忧虑,判断天下的吉凶祸福,并促成天下事物的不断发展。
4 是故变化云为,吉事有祥。 因此,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,吉祥的事情往往会有吉祥的征兆。
5 象事知器,占事知来。 通过观察事物的象征可以了解器物的用途,通过占卜可以预知未来的事情。
6 天地设位,圣人成能。 天地设定了各自的位置,圣人则成就了相应的能力。
7 人谋鬼谋,百姓与能。 无论是人的智谋还是神的旨意,百姓都能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。
8 八卦以象告,爻彖以情言,刚柔杂居,而吉凶可见矣。 八卦通过象征来传达信息,爻辞和彖辞则通过情感来阐述,刚柔两种力量交织在一起,吉凶祸福就显现出来了。
9 变动以利言,吉凶以情迁。 事物的变化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的,而吉凶祸福则随着情感的变化而转移。
10 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,远近相取而悔吝生,情伪相感而利害生。 因此,爱与恨相互冲突就会产生吉凶,亲近与疏远相互选择就会产生悔恨与吝啬,真情与虚伪相互感应就会产生利害。
11 凡《易》之情,近而不相得则凶,或害之,悔且吝。 一般来说,《易经》所揭示的道理是,如果关系亲近却得不到相互的理解和支持,就会带来凶险,甚至可能受到伤害,导致悔恨和吝啬。
12 将叛者其辞惭,中心疑者其辞枝,吉人之辞寡,躁人之辞多,诬善之人其辞游,失其守者其辞屈。 将要背叛的人说话会显得惭愧不安,内心有疑虑的人说话会支支吾吾,吉祥的人说话简洁明了,急躁的人说话滔滔不绝,诬陷好人的人说话会游移不定,失去操守的人说话会理屈词穷。

第一章

1 内容 八卦成列,像在其中矣;
译文 八卦排列成序,万事万物的形象就蕴含在其中了。
2 内容 因而重之,爻在其中矣;
译文 将八卦两两重叠,就形成了六十四卦,爻(卦中的符号)也就包含在其中了。
3 内容 刚柔相推,变在其中焉;
译文 阴(柔)阳(刚)两种力量相互推动,变化就蕴含在其中了。
4 内容 系辞焉而命之,动在其中矣。
译文 给这些卦象附上卦辞和爻辞,并赋予它们名称,这样,卦象所蕴含的运动规律就显现出来了。
5 内容 吉凶悔吝者,生乎动者也;
译文 吉凶悔吝等占卜结果,都是由于事物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。
6 内容 刚柔者,立本者也;
译文 阴阳刚柔,是确立事物根本属性的基础。
7 内容 变通者,趋时者也。
译文 能够变通的人,是顺应时势的人。
8 内容 吉凶者,贞胜者也;
译文 吉凶的结果,是由是否坚守正道(贞)而决定的。
9 内容 天地之道,贞观者也;
译文 天地的运行规律,是正直而可观的。
10 内容 日月之道,贞明者也;
译文 日月的运行规律,是正直而光明的。
11 内容 天下之动,贞夫一者也。
译文 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,都遵循着同一个正直的原则。
12 内容 夫乾,确然示人易矣;
译文 乾卦(代表天)以其刚健、确定的特性,向人们展示了简易之道。
13 内容 夫坤,隤然示人简矣。
译文 坤卦(代表地)以其柔顺、塌实的特性,向人们展示了简朴之道。
14 内容 爻也者,效此者也。
译文 爻(卦中的符号)就是用来模拟这些天地之道的。
15 内容 象也者,像此者也;
译文 卦象就是用来象征这些天地之道的。
16 内容 爻象动乎内,吉凶见乎外,功业见乎变,圣人之情见乎辞。
译文 爻和卦象在内部运动变化,吉凶祸福就在外部显现出来;功业的成就体现在变化之中;圣人的思想和情感则通过卦辞和爻辞表达出来。
17 内容 天地之大德曰生,圣人之大宝曰位。
译文 天地最大的德行是生育万物,圣人最宝贵的财富是地位(或指其拥有的权力和影响力)。
18 内容 何以守位?曰仁。
译文 如何守住自己的地位呢?答案是仁爱。
19 内容 何以聚人?曰财。
译文 如何聚集人心呢?答案是财富(这里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)。
20 内容 理财正辞、禁民为非曰义。
译文 合理地管理财富、使用正当的言辞、禁止民众为非作歹,这就是义。

第二章

1 内容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
译文 古代包牺氏统治天下的时候,他向上观察天上的星象,向下观察地理法则,观察鸟兽的斑纹和大地所适宜生长的各种事物,近处取自自身的身体结构,远处取自周围的各种物体,于是开始创作八卦,用来通晓神明的德行,归类万物的情状。
2 内容 作结绳而为网罟,以佃以渔,盖取诸离。
译文 他制作结绳编织成网,用来耕种和捕鱼,这是从八卦中的离卦得到启示的。
3 内容 包牺氏没,神农氏作,斫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,盖取诸《益》。
译文 包牺氏去世后,神农氏兴起,他砍伐木头做成犁头,弯曲木头做成犁柄,利用耒耨的便利来教导百姓从事农业,这是从八卦中的益卦得到启示的。
4 内容 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,盖取诸《噬嗑》。
译文 他规定中午时分作为集市的时间,招徕天下的百姓,聚集天下的货物,大家互相交换所需要的物品然后散去,各自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,这是从八卦中的噬嗑卦得到启示的。
5 内容 神农氏没,黄帝、尧、舜氏作,通其变,使民不倦,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。
译文 神农氏去世后,黄帝、尧、舜相继兴起,他们通晓各种事物的变化,让百姓做事不感到厌倦,神奇地教化百姓,使百姓能够适应这些变化。
6 内容 《易》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
译文 《周易》的道理是,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,发生变化才能通达,通达了才能长久。
7 内容 是以「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」。
译文 因此说,“上天保佑你,就会大吉大利,没有不顺利的事情”。
8 内容 黄帝、尧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、坤。
译文 黄帝、尧、舜制定衣裳的规矩,天下就得到了治理,这是从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得到启示的。
9 内容 刳木为舟,剡木为楫,舟楫之利,以济不通,致远以利天下,盖取诸涣。
译文 他们挖空木头做成船,削尖木头做成桨,利用舟楫的便利来渡过不能通行的地方,到达远方,以此造福天下百姓,这是从八卦中的涣卦得到启示的。
10 内容 服牛乘马,引重致远,以利天下,盖取诸随。
译文 他们驯服牛马来驮运重物,到达远方,以此造福天下百姓,这是从八卦中的随卦得到启示的。
11 内容 重门击柝,以待暴客,盖取诸豫。
译文 他们设置重重门户,敲击木梆来警戒防备强盗的侵扰,这是从八卦中的豫卦得到启示的。
12 内容 断木为杵,掘地为臼,杵臼之利,万民以济,盖取诸小过。
译文 他们截断木头做成舂米的木杵,挖掘土地做成臼穴,利用杵臼的便利来舂米,造福百姓,这是从八卦中的小过卦得到启示的。
13 内容 弦木为弧,剡木为矢,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,盖取诸睽。
译文 他们用弦将木头弯成弓,削尖木头做成箭,利用弓箭的威力来威震天下,这是从八卦中的睽卦得到启示的。
14 内容 上古穴居而野处,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,上栋下宇,以待风雨,盖取诸大壮。
译文 上古时代人们住在洞穴里,在野外生活,后来的圣人建造了房屋,上面有栋梁,下面有屋宇,用来遮挡风雨,这是从八卦中的大壮卦得到启示的。
15 内容 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葬之中野,不封不树,丧期无数。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,盖取诸大过。
译文 古代人死后,用柴草厚厚地包裹尸体,葬在野外,不堆土成坟,不植树作标记,服丧期也没有固定的天数。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材来安葬死者,这是从八卦中的大过卦得到启示的。
16 内容 上古结绳而治,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,百官以治,万民以察,盖取诸夬。
译文 上古时代人们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和管理事务,后来的圣人改用文字契约来记事和管理,百官因此能够治理国家,百姓因此能够明白事理,这是从八卦中的夬卦得到启示的。

第三章

1 内容 是故《易》者,象也;
译文 因此,《周易》这本书,其实是通过象征来表达的。
2 内容 象也者,象也。
译文 象征,就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代表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意义。
3 内容 彖者,材也;
译文 彖辞(对卦辞的解释和说明),就像是构成卦象的基本材料或元素。
4 内容 爻也者,效天下之动者也。
译文 爻(卦中的符号),是用来模拟和反映天下万物运动变化的。
5 内容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。
译文 因此,根据卦爻的变化和象征意义,就能判断出吉凶祸福,以及那些可能让人后悔或遗憾的事情(悔吝)。

第四章

1 内容 阳卦多阴,阴卦多阳,其故何也?
译文 为什么阳卦的爻(yáo,组成八卦中每一卦的长短横道)大多数是阴爻,而阴卦的爻大多数是阳爻呢?
3 内容 阳卦奇,阴卦偶。
译文 阳卦的爻数是奇数(单数),阴卦的爻数是偶数(双数)。
4 内容 其德行何也?
译文 这反映了怎样的道德原则呢?
5 内容 阳一君而二民,君子之道也。
译文 阳卦象征着一个君主和两个臣民的关系,这是君子的行为之道。
6 内容 阴二君而一民,小人之道也。
译文 阴卦象征着两个君主和一个臣民的关系,这是小人的行为之道。

第五章

1 内容 《易》曰「憧憧往来,朋从尔思。」
译文 《易经》上说:“心念纷飞,往来不绝,朋友都顺从你的心意。”
2 内容 子曰:「天下何思何虑?天下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虑。天下何思何虑?」
译文 孔子说:“天下有什么事值得去思虑呢?天下人最终都要走向同一个归宿,但走的道路却各不相同;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,但思考的方式却多种多样。天下有什么事值得去思虑呢?”
3 内容 日往则月来,月往则日来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。
译文 太阳落了月亮升起,月亮落了太阳升起,日月相互交替,从而产生了光明。
4 内容 寒往则暑来,暑往则寒来,寒暑相推而岁成焉。
译文 寒冷去了炎热就来,炎热去了寒冷就来,寒暑相互交替,从而形成了一年四季。
5 内容 往者屈也,来者信也,屈信相感而利生焉。
译文 去的表示屈服,来的表示伸展,屈与伸相互感应,从而产生了利益。
6 内容 尺蠖之屈,以求信也;龙蛇之蛰,以存身也。
译文 尺蠖弯曲身体,是为了伸展前进;龙蛇冬眠,是为了保全性命。
7 内容 精义入神,以致用也;利用安身,以崇德也。
译文 精通义理,深入到神妙的境界,是为了实际的应用;利用所学的东西,使身心得到安宁,从而增进德行。
8 内容 过此以往,未之或知也;穷神知化,德之盛也。
译文 除了这些之外,还有什么更深奥的道理,就很少有人知道了;能穷尽神妙的变化,就是德行的最高境界了。
9 内容 《易》曰:「困于石,据于蒺藜,入于其宫,不见其妻,凶。」
译文 《易经》上说:“被石头围困,又踩到了蒺藜,回到家中,却看不见妻子,这是凶兆。”
10 内容 子曰:「非所困而困焉,名必辱。非所据而据焉,身必危。既辱且危,死期将至,妻其可得见耶!」
译文 孔子说:“不该受困的地方却受困了,名声必然会受到侮辱。不该占据的地方却占据了,身体必然会陷入危险。既受侮辱又陷入危险,那么离死也就不远了,哪里还能见到妻子呢!”
11 内容 《易》曰:「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,获之,无不利。」
译文 《易经》上说:“公侯在高高的城墙上射中了一只隼,抓住了它,没有什么不利的。”
12 内容 子曰:「隼者,禽也;弓矢者,器也;射之者,人也。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,何不利之有?动而不括,是以出而有获,语成器而动者也。」
译文 孔子说:“隼是飞鸟,弓和箭是武器,射箭的是人。君子把武器藏在身上,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行动,这有什么不利的呢?有了行动但不莽撞,因此外出就能有所收获,这就是说的有了武器再行动啊。”
13 内容 子曰:「小人不耻不仁,不畏不义,不见利不劝,不威不惩。小惩而大诫,此小人之福也。《易》曰:『履校灭趾,无咎。』此之谓也。」
译文 孔子说:“小人不知道以不仁为耻,不知道以不义为惧,不看到利益就不去劝勉,不受到威吓就不去惩戒。受到小的惩戒而能引起大的警惕,这是小人的福气啊。《易经》上说:‘犯了过错,受到刑罚,仅只割去了脚趾,没有造成更大的灾害。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”
14 内容 「善不积不足以成名,恶不积不足以灭身。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,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,故恶积而不可掩,罪大而不可解。《易》曰:『何校灭耳,凶。』」
译文 “不积累善行,不足以成名;不积累恶行,也不足以毁身。小人认为小善没有益处而不去做,认为小恶没有害处而不去掉,因此恶行积累起来就无法掩盖,罪行大了就无法解脱。《易经》上说:‘犯了过错,受到刑罚,割去了耳朵,这是凶兆。’”
15 内容 子曰:「危者,安其位者也;亡者,保其存者也;乱者,有其治者也。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,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。《易》曰:『其亡其亡,系于苞桑。』」
译文 孔子说:“危险的征兆,往往出现在自认为安全的时候;灭亡的征兆,常常出现在自以为保全的时候;动乱的征兆,常常出现在自以为太平的时候。因此,君子在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,在存在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,在国家太平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发生的动乱,这样,才能使自己身体安稳,国家也得以保全。《易经》上说:‘要时刻警惕着可能灭亡,这样,才能像系结在大桑树上一样安稳。’”
16 内容 子曰:「德薄而位尊,知小而谋大,力少而任重,鲜不及矣。《易》曰:『鼎折足,覆公餗,其形渥,凶。』言不胜其任也。」
译文 孔子说:“德行浅薄却身居高位,智慧小而谋划大事,力量小而承担重任,这样的人很少有能不出问题的。《易经》上说:‘鼎的脚折断了,打翻了王公的美食,弄得满地狼藉,这是凶险的。’这是说不胜任所担当的任务啊。”
17 内容 子曰:「知几其神乎!君子上交不谄,下交不渎,其知几乎?几者,动之微,吉之先见者也。君子见几而作,不俟终日。《易》曰:『介于石,不终日,贞吉。』介如石焉,宁用终日?断可识矣。君子知微知彰,知柔知刚,万夫之望。」
译文 孔子说:“能预见事物发展的细微征兆,这不是很神妙吗?君子对上交往不谄媚讨好,对下交往不傲慢无礼,这是预知征兆啊。征兆,是事物变动的微妙之处,是吉祥的先兆。君子见到征兆就立即行动,不等整天。《易经》上说:‘像坚硬的石头一样,不到一天就行动起来,卜问结果是吉利的。’像石头一样坚硬,哪里用得着整天呢?吉凶祸福立刻就可以判断了。君子既能知道事物的细微征兆,又能知道显著征兆;既能知道柔弱,又能知道刚强,这是万人的期望啊。”
18 内容 子曰:「颜氏之子,其殆庶几乎?有不善未尝不知,知之未尝复行也。《易》曰:『不远复,无祗悔,元吉。』」
译文 孔子说:“颜家的儿子,大概差不多了吧?他有了过错,没有不知道改正的;知道了过错,没有不改正的。《易经》上说:‘没有走得太远就返回来,没有悔恨,大吉。’”
19 内容 天地氤氲,万物化醇。男女构精,万物化生。
译文 天地交感,万物才能生长发育。男女交配,万物才能生生不息。
20 内容 《易》曰:『三人行则损一人,一人行则得其友。』言致一也。
译文 《易经》上说:“三个人一起走路,其中必有一个人会被淘汰;一个人走路,却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。”这是说,同心协力才能一致。
21 内容 子曰:「君子安其身而后动,易其心而后语,定其交而后求。君子修此三者,故全也。危以动,则民不与也;惧以语,则民不应也;无交而求,则民不与也;莫之与,则伤之者至矣。《易》曰:『莫益之,或击之,立心勿恒,凶。』」
译文 孔子说:“君子先要使自己身心安稳,然后才能有所行动;先要改变自己的想法,然后才能发表言论;先要确定与他人的交情,然后才能有所要求。君子能在这三个方面修养自己,所以才能万无一失啊。如果自身危险还去行动,百姓就不会跟随;心怀恐惧去发表言论,百姓就不会响应;没有交情就去要求,百姓就不会答应;没有人支持,那伤害你的人就会来了。《易经》上说:‘没有人帮助他,反而有人攻击他,内心不能坚定,这是凶险的。’”

第六章

1 内容 子曰:“乾坤,其《易》之门耶?”
译文 孔子说:“乾坤两卦,是《易经》的入门之道吗?”
2 内容 乾,阳物也;坤,阴物也。
译文 乾卦代表阳刚之物,坤卦代表阴柔之物。
3 内容 阴阳合德,而刚柔有体。
译文 阴阳两种力量相互融合,形成了刚柔并济的实体。
4 内容 以体天地之撰,以通神明之德。
译文 这些实体体现了天地的运行规律,也通达了神明的德行。
5 内容 其称名也,杂而不越。
译文 它们的名称虽然繁杂,但并不超越其本质。
6 内容 于稽其类,其衰世之意邪?
译文 考察这些卦象的类别,是不是反映了衰世的意味呢?
7 内容 夫《易》,彰往而察来,而微显阐幽,开而当名辨物,正言断辞,则备矣。
译文 《易经》能够彰显过去,洞察未来,把微小的事情显示出来,阐发深隐的道理,开启智慧,使名称与实物相符,判断事物准确,言辞果断,这样就完备了。
8 内容 其称名也小,其取类也大。
译文 它的名称虽然简单,但所代表的事物却非常广泛。
9 内容 其旨远,其辞文,其言曲而中,其事肆而隐。
译文 它的主旨深远,言辞优美,说话委婉但切中要害,讲述的事情看似随意但寓意深刻。
10 内容 因贰以济民行,以明失得之报。
译文 它利用阴阳二元的原理来指导人们的行动,并明确指出了得失报应的道理。

第七章

1 内容 《易》之兴也,其于中古乎?
译文 《易经》的兴起,大概是在中古时期吧?
2 内容 作《易》者,其有忧患乎?
译文 创作《易经》的人,是不是心中怀有忧患呢?
3 内容 是故履,德之基也;
译文 因此,“履”卦象征着品德的基础。
4 内容 谦,德之柄也;
译文 “谦”卦是品德的把手或关键。
5 内容 复,德之本也;
译文 “复”卦是品德的根本。
6 内容 恒,德之固也;
译文 “恒”卦象征着品德的稳固。
7 内容 损,德之修也;
译文 “损”卦表示品德的修养过程。
8 内容 益,德之裕也;
译文 “益”卦象征着品德的丰富和充裕。
9 内容 困,德之辨也;
译文 “困”卦是品德的考验和分辨。
10 内容 井,德之地也;
译文 “井”卦代表着品德的根基或所在之地。
11 内容 巽,德之制也。
译文 “巽”卦象征着品德的制约或调控。
12 内容 履,和而至。
译文 “履”卦意味着和谐地行事就能达到目标。
13 内容 谦,尊而光;
译文 “谦”卦让人获得尊重并彰显光彩。
14 内容 复,小而辨于物;
译文 “复”卦让人在细微之处也能明辨是非。
15 内容 恒,杂而不厌;
译文 “恒”卦让人在面对复杂情况时也不感到厌倦。
16 内容 损,先难而后易;
译文 “损”卦表示先经历困难,然后事情会变得容易。
17 内容 益,长裕而不设;
译文 “益”卦让人长久地保持富裕,而不需要刻意设置什么。
18 内容 困,穷而通;
译文 “困”卦让人在困境中找到出路,实现通达。
19 内容 井,居其所而迁;
译文 “井”卦让人安居其位,但也能灵活变通。
20 内容 巽,称而隐。
译文 “巽”卦让人在称赞中保持谦逊和隐藏锋芒。
21 内容 履以和行,谦以制礼,复以自知,恒以一德,损以远害,益以兴利,困以寡怨,井以辨义,巽以行权。
译文 用“履”卦的和谐来行事,用“谦”卦来制定礼仪,用“复”卦来自知自省,用“恒”卦来坚守一种品德,用“损”卦来远离祸害,用“益”卦来兴盛利益,用“困”卦来减少怨恨,用“井”卦来分辨道义,用“巽”卦来灵活行事并行使权力。

第八章

1 内容 《易》之为书也!不可远,
译文 《易经》这本书啊!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,不可远离。
2 内容 为道也屡迁,变动不居,
译文 它所阐述的道理是不断变化的,没有固定的形态或居所。
3 内容 周流六虚,上下无常,
译文 它像水一样在六个爻位(六虚)中周流不息,上下没有固定的规律。
4 内容 刚柔相易,不可为典要,
译文 刚与柔相互转化,没有固定的法则可以作为典范或标准。
5 内容 唯变所适。
译文 只有适应变化,才能与《易经》的道理相契合。
6 内容 其出入以度,外内使知惧。
译文 它的应用有一定的度量和准则,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,都能让人心生敬畏。
7 内容 又明于忧患与故。
译文 它还能让我们明白忧患的根源和事情的缘由。
8 内容 无有师保,如临父母。
译文 即使没有师长或保护者,就像面对父母一样,它也能给予我们指导和保护。
9 内容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,既有典常。
译文 初步理解它的言辞,并推测它的方法,就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或法则。
10 内容 苟非其人,道不虚行。
译文 但如果不是真正懂得它的人,这些道理也不会凭空实现或传播。这段经文强调了《易经》的灵活性和变化性,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,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应用。同时,它也强调了《易经》的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,能够指导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。

第九章

1 内容 《易》之为书也,原始要终,以为质也。
译文 《易经》这本书,从始至终都贯穿着根本的原理和本质。
2 内容 六爻相杂,唯其时物也。
译文 六个爻相互交错组合,只是为了反映不同时间和事物的特征。
3 内容 其初难知,其上易知,本末也。
译文 卦的初爻难以捉摸,而上爻则相对容易理解,这就像事物的开始和结束一样。
4 内容 初辞拟之,卒成之终。
译文 初爻的爻辞是用来模拟事物开始的,而整个卦的爻辞最终形成了对事物结果的描述。
5 内容 若夫杂物撰德,辩是与非,则非其中爻不备。
译文 如果要描述事物的复杂性和道德属性,以及辨别是非,那么就不能缺少中间爻的详细阐述。
6 内容 噫!亦要存亡吉凶,则居可知矣。
译文 哎!如果想要知道事物的存亡和吉凶,通过观察卦象所处的位置就可以大致判断了。
7 内容 知者观其彖辞,则思过半矣。
译文 聪明的人只要观察卦的彖辞(对卦象的总括性解释),就能理解卦意的大半了。
8 内容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,其善不同;
译文 二爻和四爻虽然功能相似但位置不同,它们所代表的吉利程度也不同。
9 内容 二多誉,四多惧,近也。
译文 二爻多受赞誉,而四爻则多让人担忧,这是因为它们离中心位置(五爻)的远近不同。
10 内容 柔之为道,不利远者;
译文 柔弱的处事之道,对于远离中心或目标的情况是不利的。
11 内容 其要无咎。
译文 但关键在于要避免过错。
12 内容 其用柔中也。
译文 它的作用在于保持内心的柔和与平衡。
13 内容 三与五同功而异位,三多凶,五多功,贵贱之等也。
译文 三爻和五爻虽然功能相似但位置不同,三爻多带来凶险,而五爻则多带来成功,这象征着贵贱的不同等级。
14 内容 其柔危,其刚胜耶?
译文 是不是因为三爻处于柔弱的位置所以容易陷入危险,而五爻处于刚强的位置所以容易取得胜利呢?这段经文主要讲述了《易经》如何通过六爻的组合和位置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,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卦象来预测吉凶和判断事物的性质。同时,也强调了不同位置的爻在卦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代表的意义。

第十章

1 内容 《易》之为书也,广大悉备。
译文 《易经》这本书,内容广泛而完备。
2 内容 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。
译文 它包含了天道的规律,人道的法则,以及地道的特性。
3 内容 兼三才而两之,故六。
译文 它将天、人、地这三种元素两两结合,形成了六个爻位(即六十四卦中的每一个卦都由六个爻组成)。
4 内容 六者非它也,三材之道也。
译文 这六个爻位并不是别的什么,它们就是天、人、地这三种元素运行规律的体现。
5 内容 道有变动,故曰爻;
译文 因为道(规律)是不断变化的,所以我们用“爻”来表示这种变化。
6 内容 爻有等,故曰物;
译文 爻有阴阳、刚柔等不同的属性,这些属性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各种具体的事物,所以我们称之为“物”。
7 内容 物相杂,故曰文;
译文 不同的事物相互交织、混杂,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图案或纹理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“文”。
8 内容 文不当,故吉凶生焉。
译文 如果这种交织、混杂的状态不符合自然规律或社会法则(即“文不当”),那么就会产生吉凶祸福的不同结果。

第十一章

1 内容 《易》之兴也,其当殷之末世,周之盛德耶?
译文 《易经》的兴起,是不是正值殷朝的末世,而周朝正处于德行兴盛的时期呢?
2 内容 当文王与纣之事耶?
译文 或者,它是不是与周文王和商纣王之间的事情有关呢?
3 内容 是故其辞危。
译文 因此,《易经》中的言辞都充满了危机感。
4 内容 危者使平,易者使倾。
译文 它告诉人们,处于危险境地时要保持平稳,而在平稳时也要警惕可能会发生的倾覆。
5 内容 其道甚大,百物不废。
译文 《易经》所阐述的道理非常深远广大,它涵盖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,没有什么是被废弃或忽视的。
6 内容 惧以终始,其要无咎,此之谓《易》之道也。
译文 从始至终都要保持敬畏之心,这样才能避免过错和灾难,这就是《易经》所要传达的道理。

第十二章

1 内容 夫乾,天下之至健也,德行恒易以知险。
译文 乾卦象征着天下最刚健的力量,它的德行在于总是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并预知危险。
2 内容 夫坤,天下之至顺也,德行恒简以知阻。
译文 坤卦则代表着天下最柔顺的品质,它的德行在于以简约的方式就能洞察前行的阻碍。
3 内容 能说诸心,能研诸侯之虑,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亹亹者。
译文 它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,深入研究诸侯的忧虑,判断天下的吉凶祸福,并促成天下事物的不断发展。
4 内容 是故变化云为,吉事有祥。
译文 因此,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,吉祥的事情往往会有吉祥的征兆。
5 内容 象事知器,占事知来。
译文 通过观察事物的象征可以了解器物的用途,通过占卜可以预知未来的事情。
6 内容 天地设位,圣人成能。
译文 天地设定了各自的位置,圣人则成就了相应的能力。
7 内容 人谋鬼谋,百姓与能。
译文 无论是人的智谋还是神的旨意,百姓都能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。
8 内容 八卦以象告,爻彖以情言,刚柔杂居,而吉凶可见矣。
译文 八卦通过象征来传达信息,爻辞和彖辞则通过情感来阐述,刚柔两种力量交织在一起,吉凶祸福就显现出来了。
9 内容 变动以利言,吉凶以情迁。
译文 事物的变化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的,而吉凶祸福则随着情感的变化而转移。
10 内容 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,远近相取而悔吝生,情伪相感而利害生。
译文 因此,爱与恨相互冲突就会产生吉凶,亲近与疏远相互选择就会产生悔恨与吝啬,真情与虚伪相互感应就会产生利害。
11 内容 凡《易》之情,近而不相得则凶,或害之,悔且吝。
译文 一般来说,《易经》所揭示的道理是,如果关系亲近却得不到相互的理解和支持,就会带来凶险,甚至可能受到伤害,导致悔恨和吝啬。
12 内容 将叛者其辞惭,中心疑者其辞枝,吉人之辞寡,躁人之辞多,诬善之人其辞游,失其守者其辞屈。
译文 将要背叛的人说话会显得惭愧不安,内心有疑虑的人说话会支支吾吾,吉祥的人说话简洁明了,急躁的人说话滔滔不绝,诬陷好人的人说话会游移不定,失去操守的人说话会理屈词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