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传(乾)

序号 内容 译文
1 “元”者,善之长也;“亨”者,嘉之会也;“利”者,义之和也;“贞”者,事之干也。 “元”,代表着善行的首要;“亨”,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汇聚;“利”,意味着道义的和谐;“贞”,则代表着事物的主体和主干。
2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,嘉会足以合礼,利物足以和义,贞固足以干事。 君子体悟仁德,足以成为众人的领袖;美好的聚会,足以符合礼仪;给予他人利益,足以和谐道义;坚守正道,足以成就大事。
3 君子行此四德者,故曰:“乾,元亨利贞。” 君子践行这四种德行,所以说:“乾卦,象征着元始、亨通、和利、贞正。”
4 初九曰:“潜龙勿用。”何谓也? 初九爻辞说:“潜藏的龙不要行动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呢?
5 子曰:“龙德而隐者也,不易乎世,不成乎名,遯世无闷,不见是而无闷,乐则行之,忧则违之,确乎其不可拔,潜龙也。” 孔子说:“这是指有龙一样的德行但隐居不出的人。他不为世俗所改变,不追求名声,远离世俗也不感到苦闷,不被世人认同也不苦闷。高兴时就行动,忧愁时就避开,意志坚定不可动摇,这就是潜藏的龙。”
6 九二曰:“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。”何谓也? 九二爻辞说:“龙出现在田野上,有利于出现大人物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呢?
7 子曰:“龙德而正中者也。庸言之信,庸行之谨,闲邪存其诚,善世而不伐,德博而化。《易》曰‘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’。君德也。” 孔子说:“这是指有龙一样的德行且居中守正的人。平常的言语要讲信用,平常的行动要谨慎,防止邪恶的念头,保持内心的真诚,善待世人但不夸耀自己,品德高尚又能感化他人。《周易》说‘龙出现在田野上,有利于出现大人物’,这是君主的德行。”
8 九三曰: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,无咎。”何谓也? 九三爻辞说:“君子整天自强不息,晚上也小心谨慎,好像面临危险一样,这样就没有灾祸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呢?
9 子曰:“君子进德修业。忠信所以进德也。修辞立其诚,所以居业也。知至至之,可与几也。知终终之,可与存义也。是故居上位而不骄,在下位而不忧,故乾乾因其时而惕,虽危无咎矣。” 孔子说:“君子增进德行,修养学业。忠诚守信是增进德行的途径,修饰言辞以建立诚信,是修养学业的根基。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就能够达到,这样就可以与微妙的道理合拍;知道应当终止的时候就终止,这样就可以保持道义。所以身居高位而不骄傲,身处低位而不忧愁,因此整天勤奋不懈,随时保持警惕,这样即使有危险也不会遭受灾祸。”
10 九四曰:“或跃在渊,无咎。”何谓也? 九四爻辞说:“龙或跃起上进,或退隐深渊,都没有灾祸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呢?
11 子曰:“上下无常,非为邪也。进退无恒,非离群也。君子进德修业,欲及时也,故无咎。” 孔子说:“上上下下没有常规,这不是行为邪恶;进退没有一定,这不是故意远离群体。君子增进德行修养学业,是想及时而进,所以没有灾祸。”
12 九五曰:“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。”何谓也? 九五爻辞说:“龙飞上了高空,有利于出现大人物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呢?
13 子曰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。云从龙,风从虎。圣人作而万物覩。本乎天者亲上,本乎地者亲下。则各从其类也。” 孔子说:“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,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。水流向湿处,火接近干燥物。云随龙而出,风随虎而啸。圣人兴起,万物都因他而显明。本源于天的亲近上天,本源于地的亲近下地,万物都遵循各自的类别。”
14 上九曰:“亢龙有悔。”何谓也? 上九爻辞说:“龙飞得过高将有悔恨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呢?
15 子曰:“贵而无位,高而无民,贤人在下位而无辅,是以动而有悔也。” 孔子说:“尊贵但没有相应的地位,高高在上而没有民众的支持,贤能的人处在低位而没有辅佐,因此行动就会遭遇悔恨。”
16 “潜龙勿用”,下也; “潜龙勿用”,意味着时机未到,应当潜伏不动,处于下位。
17 “见龙在田”,时舍也; “见龙在田”,象征着时机成熟,可以有所作为,是时候展现自己的才华了。
18 “终日乾乾”,行事也; “终日乾乾”,意味着整天勤奋努力,不断行事,不懈怠。
19 “或跃在渊”,自试也; “或跃在渊”,是在深渊中跃跃欲试,自我考验,准备一展身手。
20 “飞龙在天”,上治也; “飞龙在天”,象征着已经处于高位,能够治理天下,实现自己的理想。
21 “亢龙有悔”,穷之灾也; “亢龙有悔”,意味着过于高傲、过度扩张会导致后悔,是走到尽头的灾难。
22 乾元“用九”,天下治也。 乾卦的“用九”爻辞,象征着天下将得到治理,一切和谐有序。
23 “潜龙勿用”,阳气潜藏; “潜龙勿用”是因为阳气还在潜藏之中,未到显露之时。
24 “见龙在田”,天下文明; “见龙在田”则象征着天下开始显现文明之光,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。
25 “终日乾乾”,与时偕行; “终日乾乾”就是要与时间同行,不断进步,不落后于时代。
26 “或跃在渊”,乾道乃革; “或跃在渊”意味着乾道正在发生变革,需要勇于尝试,敢于突破。
27 “飞龙在天”,乃位乎天德; “飞龙在天”是达到了与天德相符的高位,拥有了治理天下的能力。
28 “亢龙有悔”,与时偕极; “亢龙有悔”是因为走到了时代的极限,过于极端而招致后悔。
29 乾元“用九”,乃见天则。 乾卦的“用九”爻辞,展现了遵循天道法则的智慧。
30 乾“元”者,始而亨者也; 乾卦的“元”,代表着开始和亨通,是事物发展的起点。
31 “利贞”者,性情也。 “利贞”则是指有利于保持正直的性情。
32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,不言所利,大矣哉,大哉乾乎,刚健中正,纯粹精也。 乾卦从开始就能以美好的利益惠及天下,却不言自己所获得的利益,这是多么伟大啊!乾卦代表着刚健、中正、纯粹和精微。
33 六爻发挥,旁通情也,时乘六龙,以御天也。 六爻的变化能够贯通各种情况,就像驾驭六条龙一样,可以驾驭天下大事。
34 云行雨施,天下平也。 云行雨施,象征着自然的和谐,也预示着天下的太平。
35 君子以成德为行,日可见之行也。 君子把成就德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,这是每天都可以看到的实际行动。
36 “潜”之为言也,隐而未见,行而未成,是以君子弗用也。 “潜”就是说隐藏起来还未显现,行动还未成功,所以君子此时不宜有所作为。
37 君子学以聚之,问以辩之,宽以居之,仁以行之。 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,通过提问来明辨是非,以宽广的胸怀待人接物,以仁爱之心去行事。
38 《易》曰:“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。”君德也。 《易经》说:“见龙在田,利于见到大人。”这是指君子的德行。
39 九三重刚而不中,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,故乾乾因其时而惕,虽危“无咎”矣。 九三爻阳刚过于强盛而位置不正,既不在上位也不在下位,所以必须勤勉惕厉,顺应时机,虽然处境危险但也能避免灾祸。
40 九四重刚而不中,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,中不在人,故“或”之,或之者,疑之也。故“无咎”。 九四爻也是阳刚过于强盛而位置不正,既不在上位也不在下位,也不在中间的人位,所以处于犹豫不定的状态。这种犹豫不定其实是一种审慎的态度,因此能够避免灾祸。
41 夫“大人”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。 所谓的“大人”,是指那些德行与天地相符,智慧与日月同辉,行事与四时相序,吉凶与鬼神相应的人。
42 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,天且弗违,而况于人乎!况于鬼神乎! 在天地未生之前就能预知天意并不违背它,在天地生成之后又能顺应天时行事,连天都不会违背他,更何况是人呢!更何况是鬼神呢!
43 “亢”之为言也,知进而不知退,知存而不知亡,知得而不知丧,其唯圣人乎!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,其唯圣人乎! “亢”就是说只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,只知道存在却不知道消亡,只知道获得却不知道失去,恐怕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吧!能够知道进退存亡而不失去正道的人,恐怕也只有圣人了吧!

文言传(坤)

序号 内容 译文
1 坤至柔而动也刚,至静而德方,后得主而有常,含万物而化光。 坤卦代表最柔软的特质,但在行动中却表现出刚强;它处于极度的静谧之中,却蕴含着方正的德行。它顺从于主,从而拥有恒常之道,包容万物并使其焕发光彩。
2 坤道其顺乎,承天而时行。 坤道就是顺应之道,它承接天道并随着时令而运行。
3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。 长期行善的家庭,必定会有多余的吉庆;长期作恶的家庭,必定会有多余的灾祸。
4 臣弑其君,子弑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来者渐矣。 臣子杀害君主,子女杀害父母,这些事情并非一朝一夕突然发生的,而是逐渐演变而来的。
5 由辩之不早辩也。 这是因为没有及早辨别清楚所导致的。
6 《易》曰:“履霜,坚冰至。”盖言顺也。 《易经》说:“脚踏初霜,预示着坚硬的冰层即将到来。”这句话是在讲顺应的道理。
7 “直”其正也,“方”其义也。 “直”代表正直,“方”代表道义。
8 君子敬以直内,义以方外,敬义立而德不孤。 君子以内心的恭敬来保持正直,以外在的道义来规范行为,当恭敬和道义确立后,他的德行就不会孤单无援。
9 “直方大,不习无不利。” “正直、道义、宏大,即使不学习也不会有什么不利。”
10 则不疑其所行也。 这样他就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疑惑。
11 阴虽有美,“含”之以从王事,弗敢成也。 阴柔虽然有其美好之处,但它总是含蓄地顺从于阳刚,从事王事,而不敢独自成就大事。
12 地道也,妻道也,臣道也。 这是地道的体现,也是妻道、臣道的体现。
13 地道“无成”而代“有终”也。 地道虽然看似没有自己的成就,但它却能代替阳道完成最终的使命。
14 天地变化,草木蕃,天地闭,贤人隐。 当天地发生变化时,草木会茂盛生长;当天地闭塞不通时,贤人就会隐居起来。
15 《易》曰:“括囊,无咎无誉。”盖言谨也。 《易经》说:“把口袋扎紧,就没有过错也没有赞誉。”这句话是在讲谨慎的道理。
16 君子“黄”中通理,正位居体,美在其中,而畅于四支,发于事业,美之至也! 君子的内心像黄色一样中正通达,他处于正确的位置上,体态端庄。美德蕴含在他的内心之中,并通过四肢表达出来,在事业上发扬光大,这是美德的最高境界!
17 阴疑于阳必战,为其嫌于无阳也。 阴柔如果与阳刚相疑忌,就一定会发生争斗,因为阴柔忌讳没有阳刚的陪衬。
18 故称“龙”焉犹未离其类也,故称“血”焉。 所以称它为“龙”,是因为它还没有脱离自己的类别;又因为它与阳刚有亲近的关系,所以又称它为“血”。
19 夫“玄黄”者,天地之杂也,天玄而地黄。 “玄黄”是天地交杂的颜色,天为玄色,地为黄色。

文言传(乾)

1 内容 “元”者,善之长也;“亨”者,嘉之会也;“利”者,义之和也;“贞”者,事之干也。
译文 “元”,代表着善行的首要;“亨”,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汇聚;“利”,意味着道义的和谐;“贞”,则代表着事物的主体和主干。
2 内容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,嘉会足以合礼,利物足以和义,贞固足以干事。
译文 君子体悟仁德,足以成为众人的领袖;美好的聚会,足以符合礼仪;给予他人利益,足以和谐道义;坚守正道,足以成就大事。
3 内容 君子行此四德者,故曰:“乾,元亨利贞。”
译文 君子践行这四种德行,所以说:“乾卦,象征着元始、亨通、和利、贞正。”
4 内容 初九曰:“潜龙勿用。”何谓也?
译文 初九爻辞说:“潜藏的龙不要行动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呢?
5 内容 子曰:“龙德而隐者也,不易乎世,不成乎名,遯世无闷,不见是而无闷,乐则行之,忧则违之,确乎其不可拔,潜龙也。”
译文 孔子说:“这是指有龙一样的德行但隐居不出的人。他不为世俗所改变,不追求名声,远离世俗也不感到苦闷,不被世人认同也不苦闷。高兴时就行动,忧愁时就避开,意志坚定不可动摇,这就是潜藏的龙。”
6 内容 九二曰:“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。”何谓也?
译文 九二爻辞说:“龙出现在田野上,有利于出现大人物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呢?
7 内容 子曰:“龙德而正中者也。庸言之信,庸行之谨,闲邪存其诚,善世而不伐,德博而化。《易》曰‘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’。君德也。”
译文 孔子说:“这是指有龙一样的德行且居中守正的人。平常的言语要讲信用,平常的行动要谨慎,防止邪恶的念头,保持内心的真诚,善待世人但不夸耀自己,品德高尚又能感化他人。《周易》说‘龙出现在田野上,有利于出现大人物’,这是君主的德行。”
8 内容 九三曰: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,无咎。”何谓也?
译文 九三爻辞说:“君子整天自强不息,晚上也小心谨慎,好像面临危险一样,这样就没有灾祸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呢?
9 内容 子曰:“君子进德修业。忠信所以进德也。修辞立其诚,所以居业也。知至至之,可与几也。知终终之,可与存义也。是故居上位而不骄,在下位而不忧,故乾乾因其时而惕,虽危无咎矣。”
译文 孔子说:“君子增进德行,修养学业。忠诚守信是增进德行的途径,修饰言辞以建立诚信,是修养学业的根基。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就能够达到,这样就可以与微妙的道理合拍;知道应当终止的时候就终止,这样就可以保持道义。所以身居高位而不骄傲,身处低位而不忧愁,因此整天勤奋不懈,随时保持警惕,这样即使有危险也不会遭受灾祸。”
10 内容 九四曰:“或跃在渊,无咎。”何谓也?
译文 九四爻辞说:“龙或跃起上进,或退隐深渊,都没有灾祸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呢?
11 内容 子曰:“上下无常,非为邪也。进退无恒,非离群也。君子进德修业,欲及时也,故无咎。”
译文 孔子说:“上上下下没有常规,这不是行为邪恶;进退没有一定,这不是故意远离群体。君子增进德行修养学业,是想及时而进,所以没有灾祸。”
12 内容 九五曰:“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。”何谓也?
译文 九五爻辞说:“龙飞上了高空,有利于出现大人物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呢?
13 内容 子曰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。云从龙,风从虎。圣人作而万物覩。本乎天者亲上,本乎地者亲下。则各从其类也。”
译文 孔子说:“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,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。水流向湿处,火接近干燥物。云随龙而出,风随虎而啸。圣人兴起,万物都因他而显明。本源于天的亲近上天,本源于地的亲近下地,万物都遵循各自的类别。”
14 内容 上九曰:“亢龙有悔。”何谓也?
译文 上九爻辞说:“龙飞得过高将有悔恨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呢?
15 内容 子曰:“贵而无位,高而无民,贤人在下位而无辅,是以动而有悔也。”
译文 孔子说:“尊贵但没有相应的地位,高高在上而没有民众的支持,贤能的人处在低位而没有辅佐,因此行动就会遭遇悔恨。”
16 内容 “潜龙勿用”,下也;
译文 “潜龙勿用”,意味着时机未到,应当潜伏不动,处于下位。
17 内容 “见龙在田”,时舍也;
译文 “见龙在田”,象征着时机成熟,可以有所作为,是时候展现自己的才华了。
18 内容 “终日乾乾”,行事也;
译文 “终日乾乾”,意味着整天勤奋努力,不断行事,不懈怠。
19 内容 “或跃在渊”,自试也;
译文 “或跃在渊”,是在深渊中跃跃欲试,自我考验,准备一展身手。
20 内容 “飞龙在天”,上治也;
译文 “飞龙在天”,象征着已经处于高位,能够治理天下,实现自己的理想。
21 内容 “亢龙有悔”,穷之灾也;
译文 “亢龙有悔”,意味着过于高傲、过度扩张会导致后悔,是走到尽头的灾难。
22 内容 乾元“用九”,天下治也。
译文 乾卦的“用九”爻辞,象征着天下将得到治理,一切和谐有序。
23 内容 “潜龙勿用”,阳气潜藏;
译文 “潜龙勿用”是因为阳气还在潜藏之中,未到显露之时。
24 内容 “见龙在田”,天下文明;
译文 “见龙在田”则象征着天下开始显现文明之光,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。
25 内容 “终日乾乾”,与时偕行;
译文 “终日乾乾”就是要与时间同行,不断进步,不落后于时代。
26 内容 “或跃在渊”,乾道乃革;
译文 “或跃在渊”意味着乾道正在发生变革,需要勇于尝试,敢于突破。
27 内容 “飞龙在天”,乃位乎天德;
译文 “飞龙在天”是达到了与天德相符的高位,拥有了治理天下的能力。
28 内容 “亢龙有悔”,与时偕极;
译文 “亢龙有悔”是因为走到了时代的极限,过于极端而招致后悔。
29 内容 乾元“用九”,乃见天则。
译文 乾卦的“用九”爻辞,展现了遵循天道法则的智慧。
30 内容 乾“元”者,始而亨者也;
译文 乾卦的“元”,代表着开始和亨通,是事物发展的起点。
31 内容 “利贞”者,性情也。
译文 “利贞”则是指有利于保持正直的性情。
32 内容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,不言所利,大矣哉,大哉乾乎,刚健中正,纯粹精也。
译文 乾卦从开始就能以美好的利益惠及天下,却不言自己所获得的利益,这是多么伟大啊!乾卦代表着刚健、中正、纯粹和精微。
33 内容 六爻发挥,旁通情也,时乘六龙,以御天也。
译文 六爻的变化能够贯通各种情况,就像驾驭六条龙一样,可以驾驭天下大事。
34 内容 云行雨施,天下平也。
译文 云行雨施,象征着自然的和谐,也预示着天下的太平。
35 内容 君子以成德为行,日可见之行也。
译文 君子把成就德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,这是每天都可以看到的实际行动。
36 内容 “潜”之为言也,隐而未见,行而未成,是以君子弗用也。
译文 “潜”就是说隐藏起来还未显现,行动还未成功,所以君子此时不宜有所作为。
37 内容 君子学以聚之,问以辩之,宽以居之,仁以行之。
译文 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,通过提问来明辨是非,以宽广的胸怀待人接物,以仁爱之心去行事。
38 内容 《易》曰:“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。”君德也。
译文 《易经》说:“见龙在田,利于见到大人。”这是指君子的德行。
39 内容 九三重刚而不中,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,故乾乾因其时而惕,虽危“无咎”矣。
译文 九三爻阳刚过于强盛而位置不正,既不在上位也不在下位,所以必须勤勉惕厉,顺应时机,虽然处境危险但也能避免灾祸。
40 内容 九四重刚而不中,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,中不在人,故“或”之,或之者,疑之也。故“无咎”。
译文 九四爻也是阳刚过于强盛而位置不正,既不在上位也不在下位,也不在中间的人位,所以处于犹豫不定的状态。这种犹豫不定其实是一种审慎的态度,因此能够避免灾祸。
41 内容 夫“大人”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。
译文 所谓的“大人”,是指那些德行与天地相符,智慧与日月同辉,行事与四时相序,吉凶与鬼神相应的人。
42 内容 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,天且弗违,而况于人乎!况于鬼神乎!
译文 在天地未生之前就能预知天意并不违背它,在天地生成之后又能顺应天时行事,连天都不会违背他,更何况是人呢!更何况是鬼神呢!
43 内容 “亢”之为言也,知进而不知退,知存而不知亡,知得而不知丧,其唯圣人乎!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,其唯圣人乎!
译文 “亢”就是说只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,只知道存在却不知道消亡,只知道获得却不知道失去,恐怕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吧!能够知道进退存亡而不失去正道的人,恐怕也只有圣人了吧!

文言传(坤)

1 内容 坤至柔而动也刚,至静而德方,后得主而有常,含万物而化光。
译文 坤卦代表最柔软的特质,但在行动中却表现出刚强;它处于极度的静谧之中,却蕴含着方正的德行。它顺从于主,从而拥有恒常之道,包容万物并使其焕发光彩。
2 内容 坤道其顺乎,承天而时行。
译文 坤道就是顺应之道,它承接天道并随着时令而运行。
3 内容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。
译文 长期行善的家庭,必定会有多余的吉庆;长期作恶的家庭,必定会有多余的灾祸。
4 内容 臣弑其君,子弑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来者渐矣。
译文 臣子杀害君主,子女杀害父母,这些事情并非一朝一夕突然发生的,而是逐渐演变而来的。
5 内容 由辩之不早辩也。
译文 这是因为没有及早辨别清楚所导致的。
6 内容 《易》曰:“履霜,坚冰至。”盖言顺也。
译文 《易经》说:“脚踏初霜,预示着坚硬的冰层即将到来。”这句话是在讲顺应的道理。
7 内容 “直”其正也,“方”其义也。
译文 “直”代表正直,“方”代表道义。
8 内容 君子敬以直内,义以方外,敬义立而德不孤。
译文 君子以内心的恭敬来保持正直,以外在的道义来规范行为,当恭敬和道义确立后,他的德行就不会孤单无援。
9 内容 “直方大,不习无不利。”
译文 “正直、道义、宏大,即使不学习也不会有什么不利。”
10 内容 则不疑其所行也。
译文 这样他就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疑惑。
11 内容 阴虽有美,“含”之以从王事,弗敢成也。
译文 阴柔虽然有其美好之处,但它总是含蓄地顺从于阳刚,从事王事,而不敢独自成就大事。
12 内容 地道也,妻道也,臣道也。
译文 这是地道的体现,也是妻道、臣道的体现。
13 内容 地道“无成”而代“有终”也。
译文 地道虽然看似没有自己的成就,但它却能代替阳道完成最终的使命。
14 内容 天地变化,草木蕃,天地闭,贤人隐。
译文 当天地发生变化时,草木会茂盛生长;当天地闭塞不通时,贤人就会隐居起来。
15 内容 《易》曰:“括囊,无咎无誉。”盖言谨也。
译文 《易经》说:“把口袋扎紧,就没有过错也没有赞誉。”这句话是在讲谨慎的道理。
16 内容 君子“黄”中通理,正位居体,美在其中,而畅于四支,发于事业,美之至也!
译文 君子的内心像黄色一样中正通达,他处于正确的位置上,体态端庄。美德蕴含在他的内心之中,并通过四肢表达出来,在事业上发扬光大,这是美德的最高境界!
17 内容 阴疑于阳必战,为其嫌于无阳也。
译文 阴柔如果与阳刚相疑忌,就一定会发生争斗,因为阴柔忌讳没有阳刚的陪衬。
18 内容 故称“龙”焉犹未离其类也,故称“血”焉。
译文 所以称它为“龙”,是因为它还没有脱离自己的类别;又因为它与阳刚有亲近的关系,所以又称它为“血”。
19 内容 夫“玄黄”者,天地之杂也,天玄而地黄。
译文 “玄黄”是天地交杂的颜色,天为玄色,地为黄色。